子宫纤维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良性肿瘤,与女性性激素相关,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按生长部位分肌壁间、浆膜下、黏膜下肌瘤。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压迫症状、疼痛等表现。通过超声、MRI、宫腔镜诊断。可期待观察、药物或手术治疗。育龄期可能影响生育,绝经后需防恶变。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妇科检查、注意激素使用预防。
子宫纤维瘤的分类
按生长部位分类:
肌壁间肌瘤:最常见,肌瘤位于子宫肌壁间,周围被肌层包围。
浆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突出于子宫表面,由浆膜层覆盖。
黏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宫黏膜方向生长,突出于子宫腔,仅由黏膜层覆盖。
子宫纤维瘤的症状表现
月经改变:是常见症状,肌壁间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常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等。例如,黏膜下肌瘤可使宫腔面积增大,影响子宫收缩,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腹部包块:当肌瘤较大时,可于腹部触及质地较硬的包块,尤其是清晨膀胱充盈时更易触及。
压迫症状:肌瘤压迫周围组织可引起相应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排便困难等。
疼痛:一般情况下肌瘤不引起疼痛,但当肌瘤红色变性时可出现急性腹痛,伴发热;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也可出现急性腹痛。
子宫纤维瘤的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肌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准确率较高。
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于小的肌瘤、黏膜下肌瘤以及肌瘤与子宫肌层的界限等显示更为清晰,但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宫腔镜检查:主要用于诊断黏膜下肌瘤,可直接观察宫腔内肌瘤的情况,并可同时进行活检明确诊断。
子宫纤维瘤的治疗方式
期待观察:适用于无症状的小肌瘤,尤其是近绝经年龄的女性。因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肌瘤多可自行萎缩。需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肌瘤的变化情况。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通过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复发;还有米非司酮等,可拮抗孕激素,使肌瘤体积缩小,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影响肝功能等。
手术治疗:
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进行手术。对于年轻或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多采用这种方法。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可经腹或经阴道进行手术。
特殊人群的子宫纤维瘤相关情况
育龄期女性:子宫纤维瘤可能影响生育,如黏膜下肌瘤可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或流产。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需要根据肌瘤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如较小的肌壁间肌瘤可先试孕,较大的肌瘤可能需要先手术再考虑怀孕;而黏膜下肌瘤多需手术治疗后再备孕。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子宫纤维瘤一般会逐渐萎缩,但仍需定期复查,因为极少数肌瘤可能发生恶变。如果绝经后肌瘤不萎缩反而增大,需要警惕恶变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子宫纤维瘤的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肥胖可能会增加子宫纤维瘤的发生风险。
定期妇科检查:育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子宫纤维瘤,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注意激素使用:避免滥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保健品等,因为长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可能与子宫纤维瘤的发生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