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肌瘤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表现多样,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有其特征,治疗视情况而定,预后有复发可能;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的良性肿瘤,症状与多种因素相关,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不同,治疗包括手术等,多数预后较好但有复发等情况,绝经后肌瘤多萎缩。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表现为突出于子宫腔内的单个或多个光滑肿物,蒂长短不一。其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炎症刺激等有关,子宫内膜局部微环境改变、干细胞异常等也可能参与其中。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性激素水平、干细胞功能失调等相关,雌激素、孕激素能促进子宫肌瘤生长。
二、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内膜息肉:可表现为月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绝经后阴道流血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
子宫肌瘤: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长期经量增多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还可出现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致尿频、压迫直肠可致便秘等;黏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影响子宫收缩,可能引起不孕或流产。不同年龄女性患子宫肌瘤后表现可能因激素水平不同而有差异,比如育龄期女性症状可能更明显,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
三、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不同
妇科检查: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可能无明显增大,通过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稍大,有时可触及宫腔内赘生物,质软。
子宫肌瘤: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触及质硬、球状与子宫有蒂相连的肿物;黏膜下肌瘤如突入阴道,可见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子宫腔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的结节,边界清晰,有时可见蒂部。
子宫肌瘤:超声下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强回声的结节,边界清晰,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等不同类型。
宫腔镜检查:
子宫内膜息肉:可直接看到宫腔内息肉样肿物,呈灰白色或粉红色,有蒂或无蒂。
子宫肌瘤:宫腔镜下可见子宫黏膜面隆起的肌瘤结节,表面有被覆的子宫内膜。
四、治疗方式区别
子宫内膜息肉:
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
有症状的息肉通常需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存在,需定期复查。
子宫肌瘤:
若肌瘤小且无症状,尤其是近绝经年龄患者,可定期复查,观察肌瘤变化。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宫腔镜手术)和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此外,还有聚焦超声治疗等非侵入性治疗方式,适用于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
五、预后方面的差异
子宫内膜息肉:经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但有一定复发率,尤其是年轻、有生育需求、存在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等)的患者复发可能性相对较高。
子宫肌瘤:多数为良性肿瘤,预后较好,子宫切除术后一般不影响生存,但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阴道残端愈合问题等;肌瘤切除术后有复发可能,尤其是年轻患者,复发时间因人而异。绝经后肌瘤一般会逐渐萎缩,症状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