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的治疗包括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康复治疗有运动疗法(早期良肢位摆放、循序渐进功能训练且个体化调整)、作业疗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精细运动等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电刺激疗法、磁疗等且考虑相关因素);药物治疗有改善脑循环药物(扩张脑血管等)、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修复等);手术治疗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适用于痉挛性偏瘫且评估病情)、脑血管搭桥手术(适用于合适脑血管病变患者且风险较高)。
一、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
早期运动: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对于急性期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是基础,可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例如,仰卧位时,患侧肩部用枕头垫高,上肢伸展,手指伸展,下肢膝关节下方垫小枕头保持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下方用枕头支撑,健侧下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胸前放枕头,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大于90°,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下方用枕头支撑。
循序渐进的功能训练:包括翻身训练、坐起训练、站立训练和步行训练等。翻身训练可增强躯干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坐起训练从卧位到床边坐起,再到坐位平衡训练,逐步提高坐位平衡能力;站立训练借助辅助器具先练习站立平衡,再进行步行相关训练;步行训练包括摆腿训练、迈步训练等,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训练的强度和进度需个体化调整,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训练强度应相对轻柔且逐步增加;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在训练时要密切监测心率等指标,避免诱发心血管事件。
2.作业疗法:针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动作的训练。通过使用不同的工具和器具,帮助患者恢复精细运动功能和手眼协调能力。例如,选择不同大小、形状和重量的餐具进行进食训练,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对于儿童偏瘫患者,作业疗法需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采用更具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活动来促进功能恢复。
3.物理因子治疗
电刺激疗法:常用的有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瘫痪肌肉,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还可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对于不同肌肉力量程度的患者,电刺激的参数设置不同,如肌肉力量较弱时,可采用较低的频率和较小的电流强度。
磁疗: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例如,经颅磁刺激可对大脑皮层运动区产生影响,有助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在应用物理因子治疗时,要考虑患者的皮肤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如皮肤有破损或感染时不宜进行电刺激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丹参川芎嗪等,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对于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偏瘫患者,这类药物可能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基础疾病情况合理选用。
2.神经营养药物:例如甲钴胺,可促进神经轴突内核酸、蛋白和磷脂的合成,维持有髓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对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偏瘫患者的神经修复可能有帮助。
三、手术治疗
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适用于痉挛性偏瘫患者,通过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降低肌张力,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如患者的年龄、痉挛程度、肢体功能状况等,儿童患者进行该手术时需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和术后康复等多方面因素。
2.脑血管搭桥手术:对于因脑血管病变导致偏瘫且有合适手术指征的患者,如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显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可考虑脑血管搭桥手术,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脑血管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