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低烧指腋下体温37.5-38℃,需明确原因针对性处理。非感染性因素有环境、自身代谢、脱水等,感染性因素有病毒、细菌感染等。要监测体温、一般状况,新生儿和有基础病史婴幼儿需特殊关注,低烧不退时要采取对应措施并密切监测,必要时就医。
一、明确低烧标准
婴幼儿低烧通常指腋下体温在37.5~38℃之间。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基础体温略有差异,一般新生儿基础体温稍高,可在36.5~37.2℃,但如果超过37.5℃且持续,就需关注是否为低烧不退情况。
二、寻找低烧不退原因并针对性处理
(一)非感染性因素
1.环境因素
影响: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若所处环境温度过高(如室温超过25℃)、穿着过厚或包裹过紧,都可能导致散热不畅,引起低烧不退。比如在炎热夏季,室内通风差且给婴幼儿穿盖过多,就易出现这种情况。
处理:调整环境温度至22~25℃,适当减少穿着,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以利于散热。
2.自身代谢因素
影响:婴幼儿在剧烈活动后、进食后短时间内,代谢会增强,产热增加,可能出现短时间低烧,但一般活动后休息或进食后一段时间可恢复。例如婴幼儿哭闹后立即测量体温,可能会有低烧情况。
处理:让婴幼儿休息片刻,待其情绪稳定、活动恢复平稳后再复测体温。
3.脱水
影响:若婴幼儿摄入水分不足,如夏季出汗多未及时补充,可能导致机体脱水,影响体温调节,出现低烧不退。
处理:适当给婴幼儿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喂服温开水,保证机体水分充足,促进新陈代谢,帮助体温恢复。
(二)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影响:如常见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婴幼儿除了低烧不退,还可能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例如感染鼻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可在37.5~38℃左右持续一段时间。
处理: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保证婴幼儿休息,密切观察体温及其他症状变化。若伴有鼻塞,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缓解症状。一般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通常1~2周可恢复,但需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病情加重情况,如体温持续升高、精神萎靡等。
2.细菌感染
影响:如尿路感染等细菌感染,婴幼儿可能除低烧外,还会有排尿时哭闹、尿液浑浊等表现。
处理: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等,明确感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且密切监测婴幼儿用药后的反应及体温变化。
三、监测与观察要点
1.体温监测
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做好记录,观察体温变化趋势,是持续低烧还是有波动情况。比如记录体温是稳定在37.5~38℃,还是有上升或下降趋势。
2.一般状况观察
精神状态:观察婴幼儿的精神是否活泼,有无萎靡、烦躁不安等表现。若精神萎靡,即使体温未很高,也需引起重视。
饮食情况:查看婴幼儿进食量是否正常,有无拒食情况。因为低烧不退可能会影响婴幼儿食欲。
其他症状:观察有无咳嗽、呕吐、腹泻等其他伴随症状,以及皮肤有无皮疹等异常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病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低烧不退需格外谨慎,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更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观察其呼吸、面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如呼吸急促、面色发灰等,应立即就医,且在护理时要注意保暖适度,避免过冷或过热加重体温异常。
2.有基础病史婴幼儿:若婴幼儿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出现低烧不退时,更要警惕可能是基础疾病加重或并发其他感染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详细向医生告知基础病史,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
总之,婴幼儿低烧不退时,首先要明确可能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密切监测其各方面状况,必要时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医疗原则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