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疾病,由炎症刺激致病理性增生,有年龄、感染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儿童与成人临床表现有差异,诊断可通过鼻咽镜、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药物、观察等待)和手术(有指征及方式),儿童手术需谨慎评估。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尤其是2-6岁时,腺样体处于增生旺盛期,之后逐渐萎缩,所以腺样体肥大多见于儿童。例如,有研究统计显示,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发生率在2-6岁人群中相对较高。
感染因素: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可刺激腺样体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腺样体组织增生肥大。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反复感染鼻咽部,引发局部炎症,促使腺样体淋巴组织增生以对抗病原体,长期如此就会造成腺样体肥大。比如,流感病毒感染后,儿童鼻咽部炎症持续不愈,容易诱发腺样体肥大。
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腺样体肥大主要表现为鼻塞,由于鼻塞可导致患儿张口呼吸,长期张口呼吸会影响面骨发育,出现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等,即所谓的“腺样体面容”。同时,夜间睡眠时可出现打鼾、睡眠不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暂停。此外,因腺样体肥大堵塞咽鼓管咽口,还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例如,有的儿童因腺样体肥大导致听力下降,影响学习时对声音的接收,进而影响学业。
成人:成人腺样体肥大相对少见,多因残留的腺样体受到炎症等刺激增生所致。成人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也可因腺样体肥大影响咽鼓管功能出现耳部不适,但一般不像儿童那样容易出现“腺样体面容”等颌面发育异常情况,因为成人颌面骨已基本发育完成。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中,或儿童自身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从而增加腺样体肥大的发病风险。例如,生活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的儿童,相比生活在环境良好地区的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升高。
诊断相关因素
检查方法
鼻咽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腺样体的大小、形态及堵塞后鼻孔的程度。通过鼻咽镜能够清晰看到腺样体是否增生、表面是否有分泌物等情况。例如,在鼻咽镜下可以明确腺样体是否占据后鼻孔的大部分空间。
影像学检查:如鼻咽侧位X线片或CT检查,可测量腺样体的厚度及占后鼻孔的比例。CT检查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腺样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诊断腺样体肥大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比如,通过CT可以准确判断腺样体肥大是否压迫周围结构,如是否压迫咽鼓管等。
治疗相关因素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腺样体肥大,且症状较轻的儿童,可先尝试药物治疗。例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减轻腺样体的炎症水肿,缓解鼻塞等症状。但需要注意,儿童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其年龄和身体耐受性,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长期大量使用药物治疗,应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观察等待:对于部分症状较轻的儿童腺样体肥大,由于其在青春发育期后腺样体可逐渐萎缩,症状可能缓解,所以可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腺样体肥大的变化以及症状的改善情况。例如,每3-6个月进行一次复查,包括鼻咽镜检查等,评估病情发展。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腺样体肥大引起严重的鼻塞、睡眠呼吸暂停、听力下降等,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儿童因腺样体肥大导致长期睡眠呼吸暂停,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时,需及时手术。
手术方式: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是腺样体切除术,可通过鼻内镜下进行,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但对于特殊人群,如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手术需谨慎评估,因为手术可能会对其心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