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患手足口病需及时就医判断病情,要进行隔离休息、口腔和皮肤护理等一般护理,根据发热情况对症处理并调整饮食,警惕重症表现及时救治,患病期间要消毒环境,还可接种疫苗并让宝宝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一、及时就医判断病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宝宝患病后应第一时间带其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一般会进行体格检查查看口腔、手足等部位的疱疹情况,还可能会做血常规、肠道病毒检测等,通过这些检查来判断是普通型手足口病还是重症型手足口病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幼儿免疫系统相对较弱,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二、一般护理措施
1.隔离休息: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要让宝宝隔离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一般需要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这是因为肠道病毒可以通过密切接触、飞沫等传播,隔离能减少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的风险,尤其是在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场所中,隔离尤为重要。
2.口腔护理: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后可以用生理盐水帮助宝宝漱口,因为口腔内的疱疹可能会引起疼痛,影响宝宝进食。对于不会漱口的小婴儿,可以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要注意观察口腔疱疹的变化情况,如果疱疹破溃出现溃疡,更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3.皮肤护理:宝宝的皮肤疱疹要保持清洁,避免宝宝搔抓,防止疱疹破裂引起感染。可以给宝宝穿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疱疹部位的摩擦。如果疱疹有破溃,可遵医嘱适当使用一些促进愈合的药物或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对于女宝宝,要特别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防止疱疹累及会阴部。
三、对症支持治疗
1.发热处理:如果宝宝有发热症状,要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低热的宝宝,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如解开宝宝衣物,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但要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刺激宝宝皮肤。如果体温超过38.5℃,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退热药物,但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注意宝宝的年龄禁忌等情况。同时,要让宝宝多喝水,补充发热丢失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2.饮食调整:由于口腔疱疹的存在,宝宝可能会出现进食困难的情况。要给宝宝提供清淡、易消化、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米粥、果汁等,避免给宝宝吃辛辣、刺激性、过烫的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要耐心喂养,必要时可以少量多次喂食。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营养,以利于身体恢复。
四、重症情况的警惕与应对
1.重症表现识别:要密切观察宝宝是否出现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现,如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需要立即就医,因为重症手足口病可能会导致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危及宝宝生命。
2.及时救治:如果宝宝出现重症表现,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救治,可能会采取如降低颅内压、镇静、呼吸支持等治疗措施。在救治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治疗。
五、家庭预防后续措施
1.环境消毒:宝宝患病期间,要对家庭环境进行消毒,尤其是宝宝的玩具、餐具、衣物等。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对于宝宝的衣物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每天开窗通风数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以减少室内病毒的浓度。
2.疫苗接种:对于6月龄-5岁的宝宝,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但接种疫苗后仍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别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所以仍需要做好上述的护理等措施。同时,要让宝宝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