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分急性、分泌性、慢性三类,治疗各有不同。急性中耳炎局部治疗分鼓膜穿孔前、后,全身用抗感染药;分泌性中耳炎保守治疗包括改善中耳通气、抗感染等,无效可手术;慢性中耳炎静止期保持耳部清洁,活动期局部同急性活动期,病变严重需手术,治疗需个体化且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
一、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一)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
可用$2\%$酚甘油滴耳,有消炎止痛作用,但当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因为酚甘油对鼓室黏膜有刺激作用。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需格外谨慎,要准确把握滴耳的剂量和操作方法,避免药液流入引起不适。
还可进行局部热敷、理疗等,促进炎症消退。
2.鼓膜穿孔后
先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清洗外耳道脓液时要轻柔,防止损伤外耳道及鼓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外耳道较窄、鼓膜较薄,操作需更加小心。
(二)全身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一般来说,对于急性中耳炎,口服抗生素即可,如病情较重或存在全身症状时可静脉给药。例如,对于无并发症的急性中耳炎,可选用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过敏史,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应选用其他合适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儿童患者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中耳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如果合并有细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生素。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
1.改善中耳通气
可使用减充血剂,如$1\%$麻黄碱滴鼻液,减轻鼻咽部和咽鼓管黏膜肿胀,促进咽鼓管通畅。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7$天,防止引起药物性鼻炎。儿童患者使用减充血剂时要注意浓度和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全身不良反应。
还可采用咽鼓管吹张法,如捏鼻鼓气法、咽鼓管导管吹张法等。捏鼻鼓气法操作简单,但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正确指导其操作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中耳损伤。
2.抗感染治疗
如有细菌感染证据,可选用抗生素治疗,用药原则同急性中耳炎。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患者,要及时评估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
可使用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促进中耳黏液排出,改善中耳通气。儿童患者服用黏液促排剂时要注意剂型和剂量,按照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进行合理用药。
(二)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程较长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置管术等。鼓膜切开置管术适用于病情较为顽固的儿童患者,通过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但要注意术后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慢性中耳炎的治疗
(一)静止期治疗
主要是保持耳部清洁,防止感染复发。患者要注意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洗澡、游泳时可使用耳塞等防护用品。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监督其耳部卫生,教育儿童不要随意挖耳等。
(二)活动期治疗
1.局部治疗
同急性中耳炎活动期的局部治疗方法,如清洗外耳道脓液后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等。对于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的患者,要定期清理外耳道,保持引流通畅。
2.手术治疗
对于有中耳胆脂瘤、病变较为严重的慢性中耳炎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目的是清除病灶、修复鼓膜及重建听骨链等。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胆脂瘤型中耳炎一般需要进行乳突根治术联合鼓膜成形术等,儿童患者进行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尽量保留中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总之,中耳炎的治疗要根据不同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