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双球菌引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潜伏期,临床表现分普通型和暴发型,儿童、成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特点不同,可通过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增强免疫力来预防
一、脑膜炎双球菌引发的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双球菌主要引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潜伏期
一般为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在潜伏期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已具有传染性。
(二)临床表现
1.普通型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期持续1-2天。
败血症期: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寒战,体温可达39-40℃,伴有头痛、呕吐、全身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70%-90%患者有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
脑膜脑炎期: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除高热及毒血症外,患者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受累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儿童患者惊厥较为常见。
恢复期: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逐渐吸收或结痂愈合,神经系统检查逐渐恢复正常,一般1-3周痊愈。
2.暴发型
休克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突然高热、寒战,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短期内出现广泛的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中央坏死。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发绀、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而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
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很快进入昏迷状态。严重脑水肿可导致脑疝形成,常见的脑疝有枕骨大孔疝和天幕裂孔疝,患者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表现。
混合型:同时具有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临床表现,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极高。
二、不同人群的感染特点及风险
(一)儿童
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流脑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脑膜炎双球菌的抵抗力较弱。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容易出现暴发型流脑,如休克型或脑膜脑炎型,且可能迅速出现惊厥、昏迷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婴幼儿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发生暴发型流脑的比例明显高于年长儿童和成人。
(二)成人
成人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普通型相对多见,但也可能出现暴发型。成人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较多的外界环境,若自身免疫力稍低时也容易感染。不过,成人感染后的临床表现相对儿童可能稍轻,但仍需密切关注,一旦出现高热、瘀点瘀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患有艾滋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力较低,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病情往往较重,进展迅速,发生暴发型流脑的风险较高,且预后可能较差。这类人群一旦出现疑似流脑的症状,应尽快就医并进行积极的诊治。
三、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
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有效措施。目前有A群、A+C群等多种疫苗可供选择。对于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流脑疫苗;对于成人中高危人群,如从事特定职业(如密切接触脑膜炎双球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等)或有特定需求(如前往流脑高发地区的人群),也可考虑接种相应的流脑疫苗。
(二)切断传播途径
脑膜炎双球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因此在流行季节,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保持居住环境的通风换气等。
(三)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脑膜炎双球菌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