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常见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致敏物质变态反应致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增加,有出血及过敏表现。发病与感染、食物、药物、其他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紫癜、消化道症状、关节症状、肾脏症状等。诊断依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要找并除致病因素,轻症用抗组胺等药,重症用糖皮质激素等。大多预后好,肾型预后较差。
发病原因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较为常见;病毒感染,像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寄生虫感染,以蛔虫感染多见。这些感染因素可作为过敏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例如,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的影响,从而增加患过敏性紫癜的风险。
食物因素:一些食物可引起过敏性紫癜,如鱼、虾、蟹、蛋、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某些人食用这些食物后,可能会发生变态反应。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在饮食方面需要格外注意,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药物因素: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都可能引起过敏性紫癜。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与个体的药物代谢和过敏体质有关。
其他因素:花粉、尘埃、疫苗接种、虫咬、寒冷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过敏性紫癜。例如,季节变化时,气温波动较大,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从而诱发过敏性紫癜。
临床表现
皮肤紫癜:是最常见的症状,多见于下肢和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紫癜大小不等,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随后可转变为棕褐色而消退,部分患者可伴有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儿童患者皮肤紫癜的症状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恢复过程中需要家长密切观察紫癜的变化情况。
消化道症状:约半数以上患者会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便血。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要注意观察儿童是否有不明原因的腹痛、呕吐或便血等情况。
关节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可单发或多发,呈游走性,关节肿胀,一般数日内可消退,不留后遗症。
肾脏症状:肾脏受累较为常见,称为肾型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儿童患者,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高血压,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皮肤紫癜、消化道症状、关节症状、肾脏症状等,再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血小板计数正常;尿常规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等。必要时可进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率较高。
鉴别诊断:需要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急腹症等疾病相鉴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紫癜一般不高出皮肤,血小板计数减少;风湿性关节炎多有关节的畸形改变等特点;急腹症一般有腹部的固定压痛、反跳痛等体征,与过敏性紫癜的腹痛表现不同。
治疗与预后
治疗:首先应尽量寻找并去除致病因素,如控制感染、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对于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腹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等。对于病情较重,如出现肾脏受累等情况,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甚至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皮肤紫癜可在数周内消退,关节症状和消化道症状也多能缓解。但肾型过敏性紫癜的预后相对较差,少数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儿童患者在患病后需要密切随访肾脏功能等指标,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肾脏损害。
总之,过敏性紫癜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了解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