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无力是神经肌肉传递障碍致慢性疾病,发病机制与乙酰胆碱受体受损等有关,表现为受累骨骼肌疲劳等,辅助检查有肌电图等,治疗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预后差异大;渐冻症是累及多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明,表现为肌肉萎缩无力等,辅助检查有肌电图等,目前无特效治疗,预后不良;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患病有其特殊性,需特殊关注和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肌无力:是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所致之慢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导致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无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因多样,如自身免疫性因素、遗传因素等。
渐冻症:医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累及上运动神经元(大脑、脑干、脊髓),又影响下运动神经元(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氧化应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多在40-60岁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
二、临床表现
肌无力:主要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易于疲劳,呈波动性肌无力,具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和晨轻暮重的特点。可累及眼外肌、四肢肌肉、吞咽肌等,如患者可能出现眼睑下垂、视物成双、咀嚼无力、吞咽困难、四肢无力等症状,不同患者受累肌肉有所差异,一般不伴有肌肉萎缩。
渐冻症:早期症状常表现为单手或双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带肌群,随后出现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表现,同时伴有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肌肉萎缩、肌束颤动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言语不清等球部症状,晚期累及呼吸肌,出现呼吸困难。
三、辅助检查
肌无力:
肌电图检查可见肌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缩短、波幅降低,重收缩时出现干扰相或病理干扰相。
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部分自身免疫性肌无力患者抗体阳性。
新斯的明试验可辅助诊断,给予新斯的明后症状改善。
渐冻症:
肌电图检查可见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肌束颤动电位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多相波增加。
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可见脊髓萎缩等改变,但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
基因检测有助于发现部分遗传相关性渐冻症的致病基因。
四、治疗与预后
肌无力:
治疗方面,常用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溴吡斯的明,可改善症状;对于自身免疫性肌无力,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进行免疫调节治疗。此外,还可考虑血浆置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法。
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控制症状,病情稳定,不影响寿命;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出现呼吸肌无力等严重情况,影响预后。
渐冻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利鲁唑等药物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非常重要。渐冻症病情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3-5年内因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死亡。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肌无力或渐冻症极为罕见,若儿童出现类似肌无力或渐冻症的表现,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因为儿童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可能有其特殊性,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在治疗肌无力或渐冻症时,要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女性患者若患有肌无力,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特别注意病情变化,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渐冻症在性别上虽男性略多,但女性患者同样需要得到全面的关怀和个体化的治疗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