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是多病原多因素致大便次数和性状改变的儿科常见病,感染因素有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和气候;临床表现分急性轻重型及慢性,诊断靠病史、体格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饮食、液体疗法及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婴儿、营养不良小儿、有基础疾病小儿需注意相应事项。
病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秋冬季节高发,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肠黏膜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腹泻。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经口感染,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引起肠黏膜分泌增加,出现腹泻。
寄生虫感染:如蓝氏贾第鞭毛虫等,较少见,可导致小儿慢性腹泻。
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喂养不当是常见原因,如喂养不定时、量过多或过少、食物成分改变等,都可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腹泻。对于人工喂养儿,奶粉调配不当(浓度过高或过低)也易导致腹泻。
气候因素:天气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都可能诱发小儿腹泻。
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病
轻型: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可伴有少量黏液,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重型: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如腹泻频繁,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大便呈水样,量多,可有少量黏液,伴有呕吐,可出现脱水症状(如眼窝、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低钙等相应表现)以及发热、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病:病程超过2个月,多见于人工喂养儿、营养不良小儿,表现为腹泻迁延不愈,大便次数和性状不稳定,可伴有消瘦、贫血、维生素缺乏等营养障碍表现。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喂养史、发病诱因、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性状等情况。
体格检查: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脱水体征(如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尿量等),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包块等。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了解大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腹泻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如感染性腹泻可见白细胞、脓细胞等,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
粪便病原学检查:如病毒抗原检测可明确是否为轮状病毒等感染;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治疗原则
饮食疗法:强调继续喂养,以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母乳喂养儿可继续母乳喂养,适当减少喂奶次数;人工喂养儿可给予稀释的牛奶或低脂奶等,腹泻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液体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对于轻、中度脱水可采用口服补液盐补液;重度脱水则需静脉补液,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并纠正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一般不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可适当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吸附病原体和毒素,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等)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应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喂养时要注意卫生,奶粉调配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营养不良小儿:慢性腹泻的营养不良小儿,胃肠功能更差,在治疗腹泻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可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等,且喂养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有基础疾病小儿:如患有心脏病、肾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在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时,更容易诱发基础疾病的加重,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谨慎补液及使用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