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综合症是中老年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致纹状体多巴胺减少,有运动症状(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非运动症状(感觉障碍、睡眠障碍等),发病与年龄、遗传、环境有关,诊断靠病史体征等,需与其他病鉴别,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康复,可改善症状提生活质量,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主要症状表现
1.运动症状
震颤:多为静止性震颤,常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频率约4-6Hz,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例如患者在安静坐着时手部会不自主抖动,而活动拿东西时抖动可能减轻。
肌强直:全身肌肉可变得僵硬,导致患者肢体运动时阻力增加,呈“铅管样强直”,若同时伴有震颤则呈“齿轮样强直”。患者可能感觉肢体发紧,活动不灵活,如转身、起床等动作变得困难。
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书写时字体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走路时起步困难,一旦起步,身体前倾,步伐变小变慢,不能及时止步,称为“慌张步态”。
2.非运动症状
感觉障碍:早期可能出现嗅觉减退,疾病中晚期常有肢体麻木、疼痛等,部分患者会有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等,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便秘、多汗、性功能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退变,这是帕金森综合症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遗传因素:约1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某些基因突变可使患者更容易患帕金森综合症,如α-突触核蛋白基因等发生突变时,会增加发病风险,但并非所有遗传因素导致的突变都会必然发病,还受其他因素共同影响。
3.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有毒物质,如除草剂、杀虫剂等,可能增加帕金森综合症的发病风险。研究发现这些环境毒素可能通过破坏多巴胺能神经元而引发疾病。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体征,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结合神经系统检查等。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可确诊,常用脑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等排除其他脑部疾病,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发现脑内多巴胺转运体功能降低,对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
2.鉴别诊断:需与特发性震颤、血管性帕金森综合症、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等疾病相鉴别。特发性震颤多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一般不伴有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血管性帕金森综合症有明确的脑血管病病史,如脑梗死、脑出血等,症状常呈阶梯式进展,可有假性球麻痹等表现。
四、治疗与管理
目前虽无法治愈帕金森综合症,但通过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手段,如使用多巴胺替代剂(如左旋多巴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等)、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等)等,但药物治疗有一定的疗程和不良反应等问题。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异动症的患者,如脑深部电刺激术等。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等,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都有相应的康复方案,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考虑其身体机能和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方式。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帕金森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跌倒等并发症,因为其肌强直、平衡障碍等可能增加跌倒风险;对于有认知障碍的帕金森患者,在护理和康复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辅助,确保其生活安全和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