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症是一种以白天不可抑制反复睡眠发作为主要特征的睡眠障碍可伴猝倒等症状部分与发作性睡病相关病因有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临床表现包括白天过度嗜睡、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诊断靠多导睡眠图、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及排除其他疾病治疗有非药物干预(调整作息、适度运动、合理小睡)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需保充足规律睡眠谨慎用药育龄女性治疗遵医嘱考虑妊娠影响老年人群需综合健康状况调整注意安全和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
嗜睡症是一种以白天出现不可抑制的、反复睡眠发作为主要特征的睡眠障碍,可伴随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症状,部分患者的症状与发作性睡病相关,发作性睡病是嗜睡症的常见类型之一。
二、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罹患嗜睡症的风险,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嗜睡症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嗜睡症患者,个体患病几率可能高于普通人群。
2.神经递质失衡:下丘脑分泌的食欲素(orexin)缺乏被认为是发作性睡病(嗜睡症常见类型)的重要发病机制,食欲素缺乏会影响睡眠-觉醒调节,导致白天过度嗜睡等症状。
3.心理社会因素:长期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如熬夜、昼夜颠倒)等可诱发或加重嗜睡症状,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更易出现白天嗜睡情况。
三、临床表现
1.白天过度嗜睡:患者在白天经常不自觉入睡,在工作、学习、驾驶等需要保持清醒的场合也可能突然入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效率。
2.猝倒:为发作性睡病典型症状,常由情绪激动(如大笑、愤怒)诱发,表现为突然出现肌肉无力,可致患者突然跌倒,但意识清楚,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3.睡眠瘫痪:患者从睡眠中醒来时,出现短暂不能运动或说话的情况,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常伴有恐惧等情绪体验。
4.入睡前幻觉:在入睡或觉醒时出现生动、不愉快的感觉性体验,如看到幻觉、听到异常声音等。
四、诊断方法
1.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夜间睡眠情况,评估睡眠结构及睡眠中脑电、眼电等变化,有助于发现睡眠障碍相关异常。
2.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用于评估白天嗜睡程度,通过让患者在白天固定时间小睡,测量入睡潜伏期,判断嗜睡情况。
3.排除其他疾病:需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可能导致嗜睡的其他疾病,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测)及睡眠呼吸监测等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
调整作息:保持规律作息时间,固定睡眠时间与起床时间,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例如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适度运动: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改善精神状态,提升机体活力,减轻嗜睡症状。
合理小睡:白天可适当安排小睡,但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影响夜间正常睡眠。
2.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类型选择药物,如发作性睡病患者可使用调节神经递质或促进食欲素分泌的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嗜睡症可能影响生长发育与学习,需保证充足规律睡眠,避免学业压力过大,若怀疑儿童有嗜睡问题,应及时就医评估,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作息、增加适度运动等,谨慎使用药物治疗,因儿童对药物代谢及耐受性与成人不同,药物副作用可能对儿童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2.育龄女性:嗜睡症可能影响日常生活与生育计划,治疗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使用需考虑对妊娠的影响,备孕或孕期时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治疗方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3.老年人群:老年人患嗜睡症常与其他基础疾病相关(如脑血管疾病等),诊断与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整体健康状况,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因嗜睡导致跌倒等意外,药物治疗需权衡与其他老年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