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膜炎病原体因出生阶段而异,感染途径包括宫内、产时、产后,高危因素涉及母亲和新生儿自身,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需结合多方面,可通过孕期、产时、新生儿护理等措施预防。
一、新生儿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
新生儿脑膜炎的病原体因出生前后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差异。出生前感染多由母体垂直传播引起,常见病原体有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等。例如,B族链球菌可在孕期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出生时感染则可能与产程中接触母亲产道内的病原体有关,如大肠杆菌等;出生后感染往往是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病原体通过血行感染等途径侵入脑膜,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二、新生儿患脑膜炎的途径
(一)宫内感染
母亲在孕期有感染情况,如母亲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从而引发新生儿脑膜炎。例如,母亲孕期感染李斯特菌,细菌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在胎儿的脑膜部位定植繁殖,导致脑膜炎症发生。
(二)产时感染
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情况会增加新生儿产时感染脑膜炎的风险。胎儿在通过产道时,可能接触到母亲产道内的病原体,如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胎儿的皮肤、黏膜等部位侵入体内,进而累及脑膜。比如,胎膜早破时间过长,产道内的病原体更容易上行感染胎儿,引发脑膜炎。
(三)产后感染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若有皮肤破损、脐部感染等情况,病原体可通过血行传播到达脑膜。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然后随着血流到达脑膜,引起脑膜的炎症反应;另外,新生儿患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时,病原体也可能通过血行播散至脑膜,导致脑膜炎发生。
三、新生儿患脑膜炎的高危因素
(一)母亲因素
母亲孕期有感染史,如孕期发生过细菌性阴道炎等,增加了新生儿宫内感染脑膜炎的风险;母亲分娩时存在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情况,也会使新生儿产时感染脑膜炎的概率升高。
(二)新生儿自身因素
新生儿早产,其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防御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患脑膜炎;新生儿有先天性免疫系统缺陷等疾病,也会显著增加患脑膜炎的风险;此外,新生儿有皮肤黏膜破损、脐部护理不当等情况,同样易引发感染进而导致脑膜炎。
四、新生儿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新生儿患脑膜炎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可能出现拒乳、嗜睡、体温异常(体温不升或发热)、前囟饱满或隆起、呼吸不规则等表现。由于新生儿不能像年长儿那样准确表达不适,所以这些非特异性的症状需要引起重视。
(二)诊断要点
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的细胞数、蛋白含量、糖含量以及病原体等情况。若脑脊液中白细胞明显增多,蛋白升高,糖降低,并且找到相应的病原体,即可明确诊断为新生儿脑膜炎。
五、新生儿脑膜炎的预防措施
(一)孕期保健
母亲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预防感染性疾病。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的感染问题,如积极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等。对于有B族链球菌携带的孕妇,可在分娩时根据情况进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降低新生儿感染B族链球菌相关脑膜炎的风险。
(二)产时护理
分娩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尽量缩短产程,减少胎膜早破的发生。对于胎膜早破时间较长的产妇,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尽早结束分娩等,以降低新生儿产时感染的机会。
(三)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皮肤、脐部等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脐部要定期消毒,避免感染。同时,要加强新生儿的护理,尽量减少与外界感染源的接触,如避免过多人员探视等,以降低新生儿出生后感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