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有社交互动、语言沟通、重复刻板行为、感知觉异常等方面症状,婴幼儿期需关注相关表现尽早评估,学龄前期要提供结构化环境等帮助改善,学龄期学校需制定个性化计划助其适应并关注相关环境因素。
儿童期表现:在儿童期,自闭症儿童很难融入同伴群体,不懂得与同伴分享玩具、合作游戏等。例如,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可能独自玩耍,不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互动,很少主动发起社交对话,对于他人的社交邀请往往无动于衷或者以比较刻板的方式回应。
语言沟通方面的症状
语言发育迟缓:许多自闭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部分患儿可能到2-3岁还不会说有意义的词汇,或者语言能力远远落后于同龄人。有的患儿虽然能说话,但语言内容异常,比如重复别人说过的话(echolalia,模仿言语),或者说一些与当时情境不相关的话语。例如,可能会机械地重复电视里听到的广告语等。
语言交流异常:除了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交流方式也存在问题。他们可能在交流时不关注对方的反应,只是自顾自地表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缺乏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的配合。而且,他们的语言往往缺乏灵活性,句式比较单一,难以进行正常的双向交流,比如不能根据对方的回应来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
重复刻板行为方面的症状
动作刻板:自闭症儿童常常有重复刻板的动作,如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些动作往往是无目的的,但会持续进行,有的孩子可能每天都会重复同样的动作,每次持续很长时间。例如,有的孩子会长时间不停地拍手,直到自己感到疲劳为止。
兴趣狭窄:他们通常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有着异常狭窄的兴趣,而且兴趣模式非常刻板。比如,只对某一种特定的玩具(如某一种形状的积木)感兴趣,只喜欢玩某个特定的游戏环节,或者只关注某一类特定的物品(如热衷于旋转的风扇、路灯等),并且对这些兴趣对象的变化非常抗拒,一旦被打断就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
感知觉异常方面的症状
对声音、光线等刺激的异常反应:一些自闭症儿童对声音、光线等外界刺激表现出异常反应。有的孩子可能对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非常敏感,听到后会出现烦躁、捂耳朵等行为;而有的孩子则对声音不敏感,对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充耳不闻。在光线方面,有的孩子可能害怕强光,会避开明亮的光线,而有的孩子却对光线有异常的聚焦,长时间盯着光源看等。
触觉等感知觉异常:部分自闭症儿童存在触觉等感知觉异常,比如有的孩子对衣服的材质非常敏感,只能穿特定材质的衣服,对其他材质的衣服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出现哭闹等情绪;还有的孩子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与常人不同,受伤后可能不会及时表现出疼痛的反应等。
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表现及应对考虑
婴幼儿期: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要密切关注其社交互动、语言发育等方面的表现。如果发现婴儿在6个月大时还不会对声音做出反应,9个月大时还不会发出咿呀声,12个月大时还不会用手指指物等,就需要引起重视。此时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就医评估,因为早期干预对于自闭症儿童的预后非常重要。
学龄前期:在学龄前期,自闭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和社交沟通障碍等问题会更加明显。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需要共同关注孩子的表现,为孩子提供结构化的环境和适当的社交训练机会,帮助孩子逐步改善社交技能和行为问题。同时,要注意孩子的感知觉异常可能带来的情绪和行为波动,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学龄期:到了学龄期,自闭症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面临更多挑战。学校老师需要了解孩子的特殊情况,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在课堂上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引导,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的困难,协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有感知觉异常的孩子,要注意避免因环境因素导致孩子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稳定的学习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