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扁桃体炎伴扁桃体白斑可能由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真菌感染引起,需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咽拭子培养)明确情况,治疗分针对病因(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真菌感染用抗真菌药)和对症支持(休息、多饮水、局部用含漱液),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多数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良好,不及时恰当治疗可致并发症及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
一、急性扁桃体炎伴扁桃体白斑的可能原因
急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上出现很多白斑,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细菌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急性扁桃体炎的主要致病菌,当感染发生时,扁桃体局部可出现炎性渗出,渗出物中含有纤维蛋白等成分,与脱落的上皮细胞等混合可形成白斑样物质。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在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中,约80%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且局部会有炎症反应导致白斑出现。
真菌感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容易继发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等可在扁桃体上生长繁殖,形成白斑。有研究发现,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中,急性扁桃体炎合并真菌感染出现白斑的概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
二、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扁桃体白斑的大小、形状、分布范围等情况,同时检查扁桃体的充血、肿胀程度等,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一般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70%。
咽拭子培养:通过咽拭子采集扁桃体表面的分泌物进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致病菌感染及具体的病原菌类型,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三、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细菌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药物(不过敏者)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咽拭子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
真菌感染:若为真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对症支持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劳累,有助于机体抵抗力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休息对病情恢复很重要。
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利于稀释炎性分泌物,促进其排出,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咽喉部不适症状。不同年龄患者饮水量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每天饮水量需保证在1000-1500ml左右,成人则需1500-2000ml左右。
局部治疗: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起到清洁口腔、减轻炎症的作用。儿童使用含漱液时需注意防止误咽,可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含漱液,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急性扁桃体炎伴白斑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若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差时,需及时就医,但要避免自行滥用退烧药,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同时,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同时,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情恢复可能较慢,需要更加注重休息和营养支持。
五、预后情况
大多数急性扁桃体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伴有的扁桃体白斑会逐渐消失,病情恢复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出现扁桃体周围脓肿等并发症,此时白斑可能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儿童患者如果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等,因此需重视早期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