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发病与内分泌、炎症、年龄、肥胖、高血压等因素相关,有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表现,可通过超声、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诊断,无症状小息肉可随访,有症状者多需手术治疗,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复发,需定期复查。
一、定义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表现为突出于子宫腔内的单个或多个光滑肿物,蒂长短不一。
二、发病原因
1.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水平过高是主要诱因之一。长期雌激素刺激可使子宫内膜过度生长形成息肉。例如,在青春期前或绝经过渡期妇女,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育龄期女性若长期受外源性雌激素影响(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等),也易引发子宫内膜息肉。
2.炎症因素
长期妇科炎症刺激,如阴道炎、宫颈炎等蔓延至子宫内膜,可导致子宫内膜息肉形成。例如,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炎症长期存在,刺激子宫内膜局部增生。
3.其他因素
年龄也是一个相关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有所升高;肥胖人群体内脂肪组织可增加雌激素的储存量,进而增加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几率;高血压患者患子宫内膜息肉的风险可能也会增加,其具体机制可能与全身代谢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1.异常子宫出血
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例如,有些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超过7天,或者月经周期缩短至20天左右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段女性影响有所不同,育龄期女性可能影响生育相关的月经改变,绝经后女性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则需高度警惕,因为可能存在其他病变。
2.不孕
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会干扰受精卵着床,从而导致不孕。据相关研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不孕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因不孕就诊的女性经检查发现存在子宫内膜息肉,去除息肉后受孕几率有所提高。
3.其他
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初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超声表现为子宫腔内可见高回声光团,边界清晰,有时可观察到蒂部。例如,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可能表现为子宫内膜局部的小隆起,通过超声可初步判断其位置、大小等情况,但对于一些较小且不典型的息肉可能存在一定漏诊率。
2.宫腔镜检查
这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宫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到子宫内膜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并能在直视下进行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例如,能清晰看到单个或多个息肉突出于宫腔内,其颜色、质地等情况也可直观判断,同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良性病变等。
3.病理检查
对宫腔镜下获取的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息肉的病理类型,如是否为腺肌瘤性息肉等,还可排除恶性病变。病理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息肉以及了解其生物学行为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及预后
1.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尤其是绝经后无症状的患者,可定期随访观察,因为部分小的息肉可能会自行消退。例如,直径小于1cm的无症状息肉,可每6-12个月进行超声复查等。
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等。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例如,通过宫腔镜将息肉切除,术后患者恢复一般较好,复发情况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复发风险。
2.预后
子宫内膜息肉经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尤其是那些存在高危因素(如雌激素水平持续较高、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等)的患者。例如,雌激素水平过高的患者在去除息肉后,如果不注意调整内分泌状态,容易再次形成子宫内膜息肉。同时,术后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情况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