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前准备包括患者评估(了解病史、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器械准备(常规宫腔镜器械)、患者准备(安排手术时间、禁食禁水等);二、手术操作过程有宫腔扩张与宫腔镜置入(夹持宫颈、扩张宫颈、置入宫腔镜并膨宫)、息肉定位与切除(观察定位、钳夹或电切息肉);三、术后处理与注意事项有术后观察(送病理、监测生命体征等)、术后康复(休息、预防感染、关注特殊人群相关情况及异常情况告知)。
一、手术前准备包括患者评估(了解病史、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器械准备(常规宫腔镜器械)、患者准备(安排手术时间、禁食禁水等);二、手术操作过程有宫腔扩张与宫腔镜置入(夹持宫颈、扩张宫颈、置入宫腔镜并膨宫)、息肉定位与切除(观察定位、钳夹或电切息肉);三、术后处理与注意事项有术后观察(送病理、监测生命体征等)、术后康复(休息、预防感染、关注特殊人群相关情况及异常情况告知)
一、手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月经史、生育史等,不同年龄、生育情况的患者在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有多次剖宫产史的患者,子宫局部解剖可能发生改变,手术中需要更谨慎操作。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
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评估子宫内膜息肉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的数量、与子宫肌层的关系等,这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2.器械准备
准备常规的宫腔镜器械,包括宫腔镜镜头、操作鞘、电极等。根据息肉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器械,如对于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使用功率适当的电切电极。
3.患者准备
手术一般安排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此时子宫内膜较薄,有利于清晰观察息肉及减少出血。术前需禁食禁水一段时间,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注意其身体的耐受性,必要时可适当调整禁食禁水的时间安排。
二、手术操作过程
1.宫腔扩张与宫腔镜置入
采用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用宫颈扩张器依次扩张宫颈至适当大小,一般扩张至6-8号。将宫腔镜经宫颈管置入宫腔,通过膨宫介质(如生理盐水)膨宫,使宫腔保持一定的张力,以清晰显示宫腔内情况。膨宫介质的压力要适中,避免过高导致子宫穿孔等并发症,对于有子宫穿孔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子宫发育不良、既往有子宫手术史等,更要严格控制膨宫压力。
2.息肉定位与切除
通过宫腔镜观察息肉的位置、形态等,确定切除范围。对于单发较小的息肉,可使用宫腔镜下息肉钳直接钳夹息肉蒂部,将息肉完整取出。对于较大或多发的息肉,可使用电切电极进行电切。电切时要注意从息肉基底部开始逐步切除,避免残留。在切除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子宫肌层的情况,防止电切过深导致子宫肌层损伤甚至穿孔。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年轻未育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护子宫内膜,减少对生育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术后处理与注意事项
1.术后观察
术后将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以指导后续治疗。患者术后需在观察室观察一段时间,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观察有无阴道出血过多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隐匿;年轻患者则要关注其术后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以缓解其紧张情绪等。
2.术后康复
术后患者需休息一段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术后要注意子宫内膜的修复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一些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的措施,但需谨慎选择方法,避免对生育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告知患者术后阴道可能会有少量出血,一般持续数天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腹痛加剧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