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有多种前兆表现,包括短暂性视力障碍(单眼突然发黑后恢复,中老年人等易出现)、频繁打哈欠(80%缺血性脑血栓患者发病前5-10天频繁打哈欠,各年龄段可发生)、血压异常(血压突然大幅升高或降低是前兆,中老年人等易出现)、手脚麻木(突然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中老年人更易出现)、说话吐字不清(大脑供血不足致说话不利索等,各年龄段可发生)、眩晕(突然短暂眩晕伴其他症状,中老年人等易出现),出现前兆应及时就医,高危人群要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预防。
一、短暂性视力障碍
表现: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这是因为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所致,是脑血栓的又一信号。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年轻人相对较少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发生短暂性视力障碍进而发展为脑血栓的风险。
病史关联: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人群发生概率相对更高。
二、频繁打哈欠
表现:80%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发病前5~10天会出现频繁打哈欠的现象。
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可能与他们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使身体疲劳,容易出现频繁打哈欠,增加脑血栓风险。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人群,自身血管状态不佳,更易因身体调节问题出现频繁打哈欠。
三、血压异常
表现: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也可能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年龄:中老年人血压波动更常见,年轻人血压异常若长期不纠正也可能增加风险。
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在高血压、低血压的诱发因素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如女性在围绝经期血压更易波动。
生活方式: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血压稳定,增加血压异常导致脑血栓的风险。
病史:有高血压、低血压相关基础病史的人群,本身血压调节机制存在问题,更易出现异常。
四、手脚麻木
表现: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或一侧上下肢发麻,常是脑血栓的常见先兆症状。
年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和血管功能逐渐衰退,更易出现手脚麻木相关的脑血栓前兆。
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在一些基础疾病的发生率上有差异,可能间接影响手脚麻木出现的概率。
生活方式:长期保持同一姿势、缺乏运动等会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增加手脚麻木及脑血栓风险。
病史:有糖尿病等周围神经病变病史的人群,本身存在神经损伤基础,更易出现手脚麻木。
五、说话吐字不清
表现:说话不利索、吐字不清、流口水等,这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影响了语言中枢。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中老年人因血管老化等因素更易出现。
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损害脑血管,影响语言功能相关的神经传导,增加说话吐字不清的风险。
病史: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复发时更易出现说话吐字不清。
六、眩晕
表现:突然出现短暂的眩晕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多在晨起、疲劳、洗澡后发生。
年龄: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年轻人若有耳部疾病等也可能出现。
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生活方式会降低身体抵抗力,诱发眩晕及脑血栓。
病史:有颈椎病等影响椎动脉供血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眩晕相关的脑血栓前兆。
当出现上述脑血栓前兆表现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脑血栓发生的风险。同时,中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