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和传统康复疗法。运动疗法涵盖关节活动度、肌力、平衡训练;物理因子治疗有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作业疗法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手功能训练;传统康复疗法包含针灸、推拿,各疗法针对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一、运动疗法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对于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至关重要。通过被动活动患者的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各大关节,可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防止关节挛缩和僵硬。例如,每天多次对肩关节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方向的被动活动,每次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能有效保持肩关节的活动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活动力度需适当调整,儿童因骨骼肌肉发育尚未成熟,活动应轻柔;老年人关节退变,活动时要避免造成损伤。
(二)肌力训练
助力运动:当患者自身肌力较弱时,可借助器械或治疗师的助力进行运动。比如,在进行屈肘运动时,治疗师给予适当助力帮助患者完成动作,随着患者肌力逐渐恢复,可逐渐减少助力。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本身肌力可能相对较弱,助力运动能更安全有效地促进肌力恢复。
主动运动:当患者肌力有所恢复时,应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从简单的肢体抬起动作开始,如在床上进行患侧下肢的抬腿运动,逐渐增加运动的难度和强度。对于有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偏瘫患者,在进行肌力训练时需注意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运动后低血糖等情况发生。
(三)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站立和行走能力。可先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再逐步过渡到站位平衡训练。例如,让患者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平衡,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如让患者在无支撑的情况下保持坐位平衡。对于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较为明显,在平衡训练时需要家人在旁协助,确保安全,防止摔倒。
二、物理因子治疗
(一)电刺激疗法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促进肌肉收缩,有助于增强肌力和改善肌肉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偏瘫患者,电刺激的参数设置有所不同;儿童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电流强度和频率,避免对儿童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老年人则要根据其耐受程度调整参数。
(二)功能性电刺激(FES)
FES可以模拟正常的神经冲动,刺激瘫痪肌肉收缩,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例如,对于下肢瘫痪的患者,FES可以刺激下肢肌肉收缩,帮助患者进行行走训练。在使用FES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肌肉萎缩程度、神经损伤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作业疗法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包括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通过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例如,教患者如何用患侧手穿衣,先从简单的套头衫开始,逐步过渡到纽扣较多的衣服。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习惯使用双手操作的人群,在训练患侧手的同时,也要注重患侧手功能的恢复以适应日常生活需求。
(二)手功能训练
手是人体进行精细活动的重要部位,手功能训练包括抓握、捏取等动作训练。可通过使用握力器、拼图等工具进行训练。对于有手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偏瘫,在进行手功能训练时要注意避免加重手部炎症。
四、传统康复疗法
(一)针灸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例如,针刺上肢的肩髃、曲池等穴位,下肢的环跳、足三里等穴位,对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帮助。但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注意针刺的深度和强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二)推拿
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通过对患者肌肉进行揉、捏、按等手法操作,放松紧张的肌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推拿的力度和手法有所差异,儿童皮肤娇嫩,推拿手法要轻柔;老年人肌肉萎缩且骨质疏松,推拿时要避免用力过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