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胃炎有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精神状态改变;不同年龄小儿表现有特点,婴儿期呕吐腹泻频繁易脱水,幼儿期能表达不适但表述不准,学龄前期及学龄期能清楚表达感受但病情重也有明显表现;需警惕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持续高热或病情加重等特殊情况及表现。
一、症状表现
(一)消化系统症状
1.呕吐
小儿肠胃炎时,呕吐较为常见。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表现为吐奶,较大儿童则可出现反复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例如一些研究显示,约60%-80%的小儿肠胃炎患儿会出现呕吐症状,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蠕动紊乱,胃排空障碍引起。
2.腹泻
腹泻是小儿肠胃炎的典型症状之一。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严重者呈蛋花汤样便。腹泻的频率因病情轻重而异,轻度患儿可能每日腹泻数次,重度患儿可每日腹泻十余次甚至更多。腹泻是因为炎症影响了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使得肠道分泌增多、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大便性状和次数改变。
3.腹痛
患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多为脐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小儿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用手按揉腹部等表现。这是由于胃肠道炎症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或肠道黏膜受到刺激所致。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部分小儿肠胃炎患儿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中度发热甚至高热。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炎症因子释放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一般来说,病毒性肠胃炎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而细菌性肠胃炎引起的发热可能相对更高。例如有研究表明,约30%-50%的小儿肠胃炎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
2.精神状态改变
病情较重或脱水明显时,小儿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精神状态改变。这是因为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当小儿脱水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进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出现精神方面的异常表现。
二、不同年龄小儿肠胃炎表现的特点
(一)婴儿期(<1岁)
婴儿肠胃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患肠胃炎时呕吐、腹泻症状可能更为频繁。由于婴儿不会准确表达腹痛,常表现为哭闹不止、拒食。而且婴儿体液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前囟凹陷、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出现较早且明显。
(二)幼儿期(1-3岁)
此阶段小儿能够表达一定的不适,会诉说腹痛等症状,但表述可能不太准确。腹泻时大便性状多样,除了稀水便等,还可能伴有黏液等。同时,幼儿对脱水的耐受相对婴儿稍好一些,但仍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和脱水表现。
(三)学龄前期及学龄期(>3岁)
这一时期小儿肠胃炎表现与较大儿童类似,但能更清楚表达自身感受,如明确指出腹痛的部位等。一般来说,此阶段患儿的全身症状相对婴儿和幼儿可能稍轻一些,但如果病情较重,也会出现明显的发热、脱水等表现。
三、特殊情况及需要警惕的表现
(一)严重脱水表现
当小儿肠胃炎出现严重脱水时,除了前面提到的眼窝凹陷、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外,还可出现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口唇干燥、四肢冰凉、脉搏细数等表现。严重脱水若不及时纠正,会危及小儿生命,因为脱水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如脑、心、肾等。
(二)电解质紊乱表现
电解质紊乱也是小儿肠胃炎需要警惕的情况。例如低血钾时,小儿可出现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腹胀、肠鸣音减弱等表现;低血钠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等表现。电解质紊乱会进一步影响小儿的机体功能,需要及时通过实验室检查等明确并进行纠正。
(三)持续高热或病情加重表现
如果小儿肠胃炎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或呕吐、腹泻症状进行性加重,口服补液困难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可能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因为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严重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