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营养不良是导致矮小症的重要因素,其机制涉及生长激素分泌调节及骨骼生长相关营养缺乏,评估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干预包括营养干预、生长激素治疗及定期监测随访,儿童不同时期有特殊注意事项,需从多方面保障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以预防和改善前期营养不良致矮小症情况。
前期营养不良导致矮小症的机制
生长激素分泌调节:营养不良时,身体处于低能量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的分泌可能受到抑制,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GHIH)分泌相对增加,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正常情况下,生长激素在夜间深度睡眠时分泌高峰明显,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和软骨细胞的增殖,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会使骨骼的生长速度减慢。
骨骼生长相关营养缺乏:钙、磷等矿物质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前期营养不良若导致钙、磷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骼的矿化过程,使骨骼强度和生长受到影响。例如,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肠道钙吸收减少,血钙降低,进而影响骨钙的沉积,导致骨骼生长异常,出现矮小的情况。
前期营养不良矮小症的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喂养史,包括母乳喂养情况、添加辅食的时间和种类、日常饮食的摄入量等,了解是否存在长期营养不良的情况。同时询问既往疾病史,是否有影响营养吸收的消化系统疾病等。
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标准生长曲线进行对比,评估生长发育的偏离程度。检查患儿的营养状况,如皮肤、毛发、指甲等情况,判断营养缺乏的程度。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清中的相关营养指标,如血清蛋白、铁、锌、钙、磷、维生素D等水平。例如,血清蛋白水平降低提示蛋白质营养不良;血钙、磷降低及维生素D水平异常提示存在骨骼生长相关营养缺乏。还可检测生长激素相关指标,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结合蛋白等,了解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的功能状态。
前期营养不良矮小症的干预
营养干预: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对于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合理添加辅食,保证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摄入。对于较大儿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钙(如奶制品、豆制品等)、磷(如坚果、肉类等)及维生素D(如深海鱼类、蛋黄等)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相应的营养制剂,但需注意合理使用,避免过量。
生长激素治疗:如果患儿存在生长激素缺乏或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功能异常,在营养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后,可考虑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但生长激素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需要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后,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长情况、相关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等。
定期监测与随访:定期测量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动态评估营养干预和治疗措施的效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儿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同时,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由于矮小可能给患儿带来心理压力,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以儿童为例)
婴儿期:婴儿主要依赖母乳或配方奶获取营养,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自身营养状况,保证乳汁中营养物质的充足。如果是配方奶喂养,要选择适合婴儿年龄段的配方奶,并按照正确的冲调方法喂养。家长要按时为婴儿添加辅食,从单一食物开始,逐渐增加种类和数量,观察婴儿对辅食的适应情况,避免因添加辅食不当导致营养不良。
幼儿及儿童期:此阶段儿童好奇心强,可能存在挑食、偏食等情况,家长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强迫进食但也不纵容挑食行为。要保证儿童每天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钙的吸收。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身材矮小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