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的一组疾病,包括多种类型,病因有病原体感染(外源和内源)及不良卫生习惯等,有腹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和相应体征,可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分抗生素和手术,需注意性生活、经期卫生等预防,不同人群需针对性注意相关事项。
一、定义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
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女性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等,容易感染外源性病原体引发盆腔炎。
内源性病原体: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微生物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阴道微生态环境失衡时,这些内源性病原体可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
2.不良卫生习惯
经期卫生不良,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和护垫,经期性交等,为病原体提供了逆行感染的途径,增加盆腔炎的发病风险。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导致病原体入侵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下腹部疼痛是盆腔炎的主要症状,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如果病情严重,可出现剧烈腹痛。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脓性,有异味。
发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伴有寒战。
其他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若有脓肿形成,可在下腹部触及包块,伴有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等。
2.体征
妇科检查:阴道可见脓性臭味分泌物;宫颈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流出;穹窿有明显触痛;宫颈举痛;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若为输卵管炎,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有明显压痛;若有输卵管卵巢脓肿,可触及包块且压痛明显,不活动。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性生活史、近期宫腔操作史等。
2.症状与体征:根据上述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3.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菌,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
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肿块、盆腔积液等,有助于诊断盆腔炎性疾病。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盆腔炎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方法难以明确诊断时使用。通过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的情况,看到输卵管、卵巢表面的炎症改变等。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初始治疗往往需静脉给药,足量、足疗程应用。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联合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2.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抗生素控制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手术方式有脓肿切开引流、附件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
六、预防
1.注意性生活卫生: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固定性伴侣,性交前后注意清洁外阴。
2.正确处理经期卫生:使用合格的卫生巾和护垫,经期避免性交。
3.避免宫腔内手术操作的感染风险:宫腔内手术应严格无菌操作,有适应证的患者才进行宫腔内手术,术后注意预防感染。
4.增强机体抵抗力: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盆腔炎的发生风险。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预防和应对盆腔炎时需注意:年轻女性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交年龄小的女性,更应重视性生活卫生;有宫腔内手术史的女性术后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患有其他妇科疾病如阴道炎等的女性应积极治疗,防止炎症上行感染引发盆腔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