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需专业医生据临床表现等明确诊断,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避免诱因),非药物干预不佳时医生会据情况考虑药物治疗,治疗时要考虑儿童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特殊因素。
一、明确诊断
儿童抽动症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史等进行诊断。典型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有时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等。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心理行为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
对于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让家长了解疾病的特点,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比如,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患儿的抽动症状,不要过度关注或指责患儿,减少患儿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抽动症状加重的情况。
对患儿进行心理支持,帮助患儿正确认识疾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通过与患儿沟通,让患儿明白抽动症状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得到改善和控制的,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2.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儿认识和应对抽动相关的焦虑情绪。比如,教导患儿在出现抽动症状时如何通过深呼吸等放松方法来缓解紧张情绪,逐渐降低对抽动症状的关注程度,从而减少因自我关注而导致的抽动加重情况。
训练患儿进行自我控制,让患儿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控制抽动症状的发作。例如,通过设定小目标,让患儿逐步尝试延长能够控制抽动的时间。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
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每天需要睡眠9-11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恢复,对抽动症状的控制有积极作用。
合理安排儿童的日常活动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比如,控制学习时间不宜过长,保证儿童有适当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让身体和大脑得到放松。
2.避免诱因:
注意避免让儿童接触可能诱发抽动症状加重的因素,如过度兴奋、紧张的环境,某些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可乐等),以及某些可能引起神经兴奋的食物(如巧克力等)。
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儿童,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因为过敏反应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从而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三、药物治疗(需遵医嘱)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医生可能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考虑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不同的药物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例如,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可能会使用一些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但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来决定。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年龄因素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例如,对于幼儿期的儿童,非药物干预更为重要,因为幼儿的认知和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药物治疗需谨慎,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而对于学龄期儿童,除了心理行为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外,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是否进行药物治疗,但要密切关注药物对儿童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影响。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对儿童抽动症的基本治疗原则影响不大,但在心理支持方面可能需要注意不同性别的儿童心理特点的差异。例如,对于女童,可能更需要关注其因抽动症状导致的社交心理压力,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三)生活方式相关
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儿童,如长期沉迷电子设备的儿童,需要特别注意调整其生活方式,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和社交互动时间,这对控制抽动症状有积极意义。
(四)病史相关
如果儿童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儿童抽动症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与抽动症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儿童如果有癫痫病史,在选择治疗抽动症的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药物。同时,要详细告知医生儿童的既往病史,以便医生制定更加安全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