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症是5岁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病症,分原发和继发,发病与生理发育、睡眠、遗传相关,表现为夜间遗尿及可能致心理问题,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支持)、膀胱功能训练,药物治疗慎用,患儿自身要注意作息和卫生,家长要关注心理并按医嘱帮助治疗训练。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生理发育方面:5岁左右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膀胱的容量和控制排尿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如果孩子的膀胱容量较小、膀胱功能发育迟缓,就容易出现遗尿。例如,正常情况下膀胱需要储存一定量尿液才会触发排尿反射,而遗尿症患儿可能膀胱储存尿液的量相对较少,较早达到触发排尿的阈值,在睡眠中不能很好地抑制排尿反射。
睡眠因素:睡眠过深是小儿遗尿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在深度睡眠状态下,大脑对膀胱传来的排尿信号不敏感,难以醒来去主动排尿,导致尿液不自觉排出。研究发现,遗尿症患儿在睡眠过程中唤醒阈值较高,不容易被膀胱充盈等刺激唤醒。
遗传因素:约70%的原发性遗尿症患儿有家族史,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父母一方有遗尿症病史,孩子患遗尿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遗传可能影响膀胱功能发育、神经调节等与排尿相关的生理过程。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不自主排尿,每周至少2次,并且持续3个月以上。有的孩子可能只是偶尔遗尿,而有的孩子遗尿情况比较频繁。例如,有的孩子可能每夜都会遗尿,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身心健康。
对患儿心理的影响:长期遗尿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因为孩子会担心被同学、伙伴嘲笑,从而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影响社交发展。比如,一个经常遗尿的孩子可能会害怕睡觉,害怕去亲戚朋友家过夜等。
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的遗尿情况,包括遗尿开始的时间、频率、是否有过一段时间不遗尿后又出现、白天排尿情况等。还会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遗尿症病史等。
体格检查:会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泌尿系统是否有先天性畸形等异常情况,如检查外生殖器、尿道口等,排除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导致的遗尿。
辅助检查:可能会进行尿常规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引起的遗尿;还可能会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是否正常等。
治疗与干预措施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小儿遗尿症,首先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如,白天让孩子适量饮水,然后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以增加膀胱容量;晚餐后减少液体摄入,尤其是避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等。另外,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白天定时排尿,睡前排尿等。
心理支持: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鼓励,不要责备孩子,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比如,当孩子有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孩子树立战胜遗尿症的信心。
膀胱功能训练:通过膀胱功能训练可以帮助孩子增加膀胱容量。让孩子在白天有尿意时尽量延长排尿时间,逐渐增加膀胱储存尿液的量。例如,可以让孩子从每1-2小时排尿一次,逐渐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长期坚持训练有助于改善遗尿情况。
药物治疗:如果一般治疗效果不佳,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需要谨慎,且通常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例如去氨加压素等药物可以通过减少尿液生成来缓解遗尿症状,但使用药物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药物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等。不过,对于低龄儿童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患儿自身:遗尿症患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不足可能会加重遗尿情况。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因为遗尿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家长方面: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帮助孩子治疗遗尿症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不要因为孩子遗尿情况没有马上改善而过于焦虑或责备孩子。另外,家长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帮助孩子进行治疗和训练,比如正确执行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