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与喘息性支气管炎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与预后、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小儿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反复发作性等特点,治疗需长期抗炎等;喘息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是控制感染等对症治疗,且预后及相关检查等有别,不同时期及人群需针对性处理。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主要与感染有关,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本质是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炎症,气道炎症相对小儿哮喘较轻,气流受限多为可逆,但有部分患儿可能在日后发展为哮喘。
临床表现差异
发作特点
小儿哮喘:发作具有反复发作性,多与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冷空气、运动等因素有关,发作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缓解期可无明显症状。
喘息性支气管炎:一般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之后出现喘息,喘息多呈阵发性,病情相对不如哮喘发作那么突然和剧烈,但部分患儿在感染控制后喘息症状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症状表现
小儿哮喘: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气促、胸闷等,以夜间和清晨发作或加重较为常见,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喘息性支气管炎:除有咳嗽、咳痰等一般支气管炎表现外,有喘息症状,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及粗湿啰音,喘息症状在感染时明显,感染控制后部分症状可减轻。
病程与预后不同
小儿哮喘:若能规范治疗,部分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青春期后)可能症状缓解,但也有部分患儿会持续存在症状,需要长期管理。其病程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若治疗不规范,可能会导致肺功能受损,影响生长发育等。
喘息性支气管炎:多数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后,感染控制,喘息等症状可逐渐消失,预后相对较好,少数患儿可能在反复感染等情况下发展为哮喘。
辅助检查区别
肺功能检查
小儿哮喘:在发作期可见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一秒率(FEV/FVC%)等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流受限。
喘息性支气管炎:肺功能改变多为可逆性,一般支气管舒张试验多为阴性,但在感染较重时可能会影响肺功能指标,但程度相对哮喘较轻。
过敏原检测
小儿哮喘:多数患儿可检测出过敏原,如吸入性过敏原(花粉、尘螨等)、食物性过敏原(牛奶、鸡蛋等),通过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进行避免接触过敏原等预防措施。
喘息性支气管炎:过敏原检测阳性率相对较低,主要与感染相关,过敏原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治疗原则差异
小儿哮喘:治疗主要是长期抗炎治疗,首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同时可根据病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缓解症状,对于明确过敏原的患儿,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需要长期管理,定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一般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如止咳、平喘等,一般不需要长期的抗炎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但对于反复喘息发作的患儿,需要密切观察,警惕发展为哮喘的可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小儿哮喘在婴幼儿期可能表现不典型,喘息性支气管炎在婴幼儿中也较为常见,由于婴幼儿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避免过度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婴幼儿,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对于小儿哮喘的婴幼儿,要严格按照规范化治疗方案进行,定期随访,监测肺功能等指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儿童期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和监测与婴幼儿有所不同,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状态等,因为长期的哮喘治疗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而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儿童也要注意预防反复感染,降低发展为哮喘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