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阴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阴道内环境因素(正常菌群失衡、pH值改变)、外界病原体感染因素(性传播感染、间接接触感染)、宿主自身因素(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基础疾病因素)。
一、阴道内环境因素
1.正常菌群失衡
正常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主要以乳酸杆菌为主,乳酸杆菌可以分解糖原产生乳酸,维持阴道酸性环境(pH值多在3.8-4.4之间),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水平变化、阴道灌洗等情况时,会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导致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其他病原体如加德纳菌、厌氧菌等大量繁殖,从而引发混合型阴道炎。例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同时抑制有益菌和有害菌,但由于有益菌恢复较慢,容易造成有害菌过度生长。
2.pH值改变
正常阴道pH值相对稳定,若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阴道pH值升高,比如频繁性生活、阴道冲洗等,会为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当pH值升高到6-8时,有利于厌氧菌、加德纳菌等多种病原体的滋生,进而引发混合型阴道炎。
二、外界病原体感染因素
1.性传播感染
滴虫感染:阴道毛滴虫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女性感染后,阴道环境改变,容易同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细菌等,从而形成混合型阴道炎。男性感染滴虫后常无症状,但可成为传染源,通过性接触传染给女性,导致女性阴道内环境紊乱,引发混合型阴道炎。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支原体和衣原体也可通过性传播,它们感染阴道后,会引起阴道炎症反应,破坏阴道的正常防御功能,使得其他病原体容易入侵,进而导致混合型阴道炎的发生。
2.间接接触感染
公共卫生用品:使用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便器等公共卫生用品时,如果这些用品被病原体污染,可能会间接传播病原体,如白色念珠菌等,当同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时,就会引发混合型阴道炎。例如,公共浴盆如果之前被患有阴道炎的人使用过,没有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后来者使用就可能感染病原体。
衣物交叉感染:穿着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如内裤等,也可能导致混合型阴道炎。特别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病原体更容易滋生繁殖,当接触到阴道时,就会引起感染,并且可能同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三、宿主自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幼女:幼女的阴道黏膜薄,雌激素水平低,阴道内乳酸杆菌缺乏,局部抵抗力差,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且由于卫生习惯等问题,容易发生混合型阴道炎。例如,幼女如果不注意外阴清洁,尿液、粪便等污染外阴,容易引发感染,进而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萎缩,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阴道pH值升高,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侵袭,如细菌、真菌等,从而引发混合型阴道炎。
2.生活方式因素
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清洁,不勤换内裤等,会使外阴局部细菌滋生,增加感染病原体的风险。例如,长时间不更换内裤,会导致阴道分泌物积聚,为病原体提供滋生环境,容易引发混合型阴道炎。
过度清洁:频繁阴道灌洗会破坏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和菌群平衡,导致阴道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引发混合型阴道炎。比如每周多次进行阴道灌洗,会打破阴道内的微生态平衡,使病原体更容易入侵。
性生活因素:性生活过于频繁、多个性伴侣等会增加阴道感染的机会,因为性生活可能会带入多种病原体,并且容易导致阴道局部环境改变。例如,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患混合型阴道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不同性伴侣可能携带不同的病原体。
3.基础疾病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升高,pH值改变,有利于念珠菌等病原体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从而引发混合型阴道炎。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环境,阴道局部环境适合念珠菌生长,且自身抵抗力降低,容易同时合并细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
免疫系统疾病: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受损,抵抗力极度低下,容易受到多种病原体的侵袭,引发混合型阴道炎,且病情往往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