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需综合多方面,药物治疗有缓解发作的短效β受体激动剂、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控制发作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受体激动剂;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触发因素及呼吸功能锻炼;不同年龄患儿治疗有特点,婴幼儿需注意辅助工具等,学龄前儿童要个体化调整及监测,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要注重心理护理;特殊人群如合并过敏性鼻炎或有食物过敏的患儿也有相应注意事项,需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药物治疗
(一)缓解哮喘发作药物
1.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迅速缓解哮喘症状,起效快,通常数分钟内起效,适用于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或预防运动性哮喘。
2.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起到舒张支气管作用,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尤其适用于夜间哮喘及痰多的患者。
(二)控制哮喘发作药物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如布地奈德,通过抑制气道炎症反应来控制哮喘症状,需长期规律吸入,可有效减轻气道炎症,改善肺功能,降低哮喘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2.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可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可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适用于阿司匹林哮喘、运动性哮喘和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的治疗。
3.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是目前最常用的哮喘控制性药物,可长效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强对哮喘的控制作用。
二、非药物治疗
(一)避免触发因素
1.识别并避免过敏原:对于已知过敏原的患儿,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应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在花粉传播季节,减少患儿外出时间,保持室内清洁,使用空气净化器等。
2.避免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哮喘发作的常见原因,应注意让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患儿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二)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指导患儿取舒适的体位,双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通过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增强膈肌的活动度,改善肺通气功能。
2.缩唇呼吸:让患儿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应长于吸气时间,通过缩唇呼吸可以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改善通气功能。
三、不同年龄患儿的治疗特点
(一)婴幼儿
婴幼儿哮喘的诊断相对困难,治疗上应更加注重避免触发因素和早期规范使用药物。由于婴幼儿气道较窄,在使用吸入装置时可能需要辅助工具,如储雾罐等,以确保药物能有效地吸入气道。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
(二)学龄前儿童
此阶段患儿逐渐具备一定的配合能力,在治疗中可以引导患儿正确使用吸入装置。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化调整,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需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等指标。
(三)学龄儿童及青少年
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哮喘治疗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仍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重心理护理,因为哮喘可能会对患儿的学习和社交产生一定影响,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其积极参与正常的活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儿
对于同时合并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儿,在治疗哮喘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因为上下呼吸道是相互关联的。可以同时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以更好地控制哮喘症状。
(二)有食物过敏的患儿
如果患儿存在食物过敏,如对牛奶、鸡蛋等过敏,要严格避免食用相关食物,否则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在饮食管理上要特别注意,确保患儿摄入的食物中不含有过敏原。
总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患儿的年龄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控制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