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婴儿早期在运动发育、肌张力、姿势、反射等多方面有异常表现,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为相应月龄达不到正常运动发育指标,受孕期不良因素及出生后颅脑损伤等影响;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肢体僵硬、被动活动阻力大,受孕期有害因素及出生时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影响)和减低(肢体松软、缺乏正常张力,早产、脑部发育畸形等因素引发);姿势异常有异常握持、身体姿势等,受孕期母亲代谢性疾病等影响;原始反射异常表现为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出生时产伤、脑部出血等情况可导致。有高危因素婴儿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异常时及时就医评估诊断以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影响因素:若孕期存在感染、缺氧等不良因素影响胎儿脑部发育,出生后有颅脑损伤等情况,会加重运动发育落后的程度。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如早产儿、有新生儿窒息史等,更需密切关注运动发育情况,因为这些因素增加了脑瘫发生的风险,也会使运动发育落后的表现更明显。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
表现:患儿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例如换尿布时难以分开双腿,穿衣时上肢难以插入袖管等。从神经生理角度看,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肌张力的调节机制,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不同性别脑瘫婴儿在肌张力增高的表现程度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肌张力超出正常范围的增高。
影响因素:出生前母亲孕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辐射等,或者出生时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肌张力增高。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婴儿,肌张力异常的概率更高,且一旦出现肌张力增高,会影响其运动功能的正常发展,如限制关节活动范围,进而影响姿势和运动的发育。
肌张力减低
表现:肢体松软,缺乏正常的张力。比如仰卧位时四肢呈过度伸展状态,头不能竖直,不能维持正常的坐姿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弱,使得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不同年龄的脑瘫婴儿肌张力减低的表现形式会随生长发育阶段而变化,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四肢松软,较大月龄婴儿可能在坐、站等动作上表现出不稳定、无力等。
影响因素:早产、脑部发育畸形等因素可能引发肌张力减低。早产儿脑部发育未成熟,更容易出现肌张力异常,而脑部发育畸形会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对肌肉张力的调节,从而导致肌张力减低,影响婴儿的运动功能和姿势控制。
姿势异常
表现:常见的有异常的握持姿势,如紧握拳,不能正常松开;身体姿势异常,如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头偏向一侧、四肢屈曲异常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部运动控制中枢受损,导致肌肉协同运动异常。对于不同性别的脑瘫婴儿,姿势异常的具体表现可能因身体结构和发育差异有一定不同,但核心是偏离正常的身体姿势模式。
影响因素:孕期母亲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导致姿势异常。有此类孕期并发症的母亲所生婴儿,发生脑瘫姿势异常的风险增加。而且姿势异常会进一步影响婴儿的运动功能发展,如异常的握持姿势会阻碍手部精细运动的发育,异常的身体姿势会影响平衡能力和后续的行走等大运动发育。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
表现:正常婴儿的原始反射会在一定月龄消失,如握持反射在3-4个月消失,拥抱反射在3-6个月消失等。脑瘫婴儿可能出现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如6个月后仍有握持反射;或者原始反射持续存在,超过正常消失月龄后仍未消失。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干扰了反射的正常调节机制。不同年龄的脑瘫婴儿原始反射异常的表现不同,新生儿期可能更易发现原始反射持续存在的情况,较大月龄婴儿则可能表现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
影响因素:出生时的产伤、脑部出血等情况可能导致反射异常。有产伤或脑部出血的婴儿,脑部神经结构受损,影响反射的正常调控,从而出现原始反射的异常表现。这种反射异常会干扰正常的神经发育进程,因为原始反射是婴儿早期神经发育的重要标志,其异常会影响后续的运动、认知等功能发育。
总之,脑瘫婴儿早期会在运动发育、肌张力、姿势、反射等多方面出现异常表现,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家长应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诊断,以便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