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偏瘫的病因多样,包括脑血管病变(缺血性如动脉粥样硬化、脑栓塞,出血性如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外伤(闭合性和开放性)、脑部肿瘤(脑胶质瘤、脑膜瘤)及其他病因(感染性如脑炎、脑脓肿,遗传性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不同病因引发偏瘫的机制和表现各有特点。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是由于动脉壁内膜受损,脂质沉积等原因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使得脑部血液供应减少。例如,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大脑半球缺血,进而导致偏瘫。研究表明,约6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
脑栓塞:各种栓子(如心源性栓子、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发偏瘫。心源性栓子常见于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时就会导致脑栓塞。
出血性脑血管病:
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是主要病因,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当血压骤然升高时,病变的血管破裂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在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情况下发病,出血部位常见于基底节区等,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出现偏瘫等症状。据统计,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约有半数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并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动脉瘤的形成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患者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颅脑外伤
闭合性颅脑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但头皮未破裂,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造成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脑挫裂伤是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受到摩擦、撞击等导致局部脑组织的损伤,颅内血肿则是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积聚形成血肿,压迫脑组织,进而引起偏瘫等症状。例如,交通事故中头部被方向盘撞击,可能导致额叶、颞叶等部位的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从而出现对侧肢体的偏瘫。
开放性颅脑外伤:头皮破裂,脑组织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如锐器刺伤、火器伤等。外伤可直接损伤脑组织、血管等结构,导致局部脑组织破坏、出血等,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偏瘫。开放性颅脑外伤患者发生偏瘫的概率与外伤的严重程度、损伤部位等密切相关。
脑部肿瘤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肿瘤细胞在脑内浸润性生长,逐渐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神经传导通路,从而导致偏瘫等症状。多见于中青年人,随着肿瘤的增大,症状会逐渐加重,可伴有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等表现。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细胞的肿瘤,多为良性,但也会逐渐生长压迫脑组织。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压迫运动区相关的脑组织或神经时,可引起对侧肢体的偏瘫。好发于成年人,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但也会逐渐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其他病因
感染性疾病:
脑炎: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侵犯颞叶等部位,导致局部脑组织炎症、坏死,影响运动相关的神经功能,出现偏瘫。不同类型的脑炎患者,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偏瘫的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有所差异。
脑脓肿: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脑内化脓性炎症,形成脓肿。脓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脑组织水肿、坏死,进而出现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痛等感染中毒症状,同时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脊髓中的皮质脊髓束变性,引起双下肢痉挛性瘫痪,病情逐渐进展可能累及上肢,出现偏瘫表现。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
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脑组织缺氧。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尤其是基底节区等部位易受损,可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在冬季煤气中毒较为常见,中毒程度不同,预后也不同,严重中毒者可能遗留永久性偏瘫等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