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食是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致乳食停滞的胃肠疾患,多因喂养不当、脾胃功能弱等致,有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胀、口臭、便秘或腹泻)和全身(睡眠不安、低热、精神萎靡)表现,可通过合理喂养、促进脾胃功能预防,积食时可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运动调理。
导致小儿积食的原因
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婴幼儿时期,家长喂养不规律,如过度喂养,一次性给小儿摄入过多食物,包括母乳、配方奶或添加的辅食等,超过了小儿脾胃的消化能力;或者添加辅食的种类和数量不合理,过早添加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肉类、坚果类等,都容易引发积食。不同年龄段小儿的消化能力不同,婴儿期主要以乳类为主,随着月龄增加逐渐添加辅食,若违背其消化能力的发展规律进行喂养,就易导致积食。例如,6个月以内的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主要依赖乳类提供营养,此时若过早添加米糊等辅食,就可能超出其消化负荷。
饮食不节制:较大的儿童可能存在挑食、偏食或暴饮暴食的情况,偏爱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且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糖果、巧克力等,同时进食量无节制,一次性大量进食,加重脾胃负担,引发积食。比如有的儿童连续多日大量食用炸鸡、汉堡等食物,就容易出现积食症状。
脾胃功能因素
小儿脾胃功能本身较为薄弱,相较于成人,其脾胃的运化能力有限。年龄越小,脾胃功能越不成熟,如新生儿的脾胃更是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这使得小儿更容易因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积食问题。例如早产儿,其脾胃功能较足月儿更弱,发生积食的风险相对更高。
小儿积食的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食欲不振:小儿会出现不想进食或进食量明显减少的情况,对平时喜爱的食物也缺乏兴趣。这是因为胃肠内有积食,占据了一定空间,影响了小儿的正常饥饿感和食欲。
腹胀:腹部触摸有胀满感,有的小儿腹部会看起来较鼓。这是由于食物在胃肠内停滞,不能及时消化排空,导致胃肠内气体和食物积聚,引起腹胀。
口臭:呼出的气体有酸腐气味,这是因为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发酵产生异味,通过口腔呼出。
便秘或腹泻:部分小儿可能出现便秘,大便干结、难解;也有的小儿会出现腹泻,大便稀溏且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这是因为胃肠功能紊乱,积食影响了正常的消化和排便功能。
全身表现
睡眠不安:小儿可能在睡眠中频繁翻动、易惊醒等,睡眠质量下降。这与胃肠不适有关,积食导致腹部不适,进而影响小儿的睡眠状态。
低热:少数小儿可能出现体温略有升高的情况,但一般体温不会超过38℃,这是因为积食引起的胃肠炎症反应等导致的机体轻微应激表现。
精神萎靡:小儿可能显得精神不振、烦躁哭闹等,由于身体不适,影响了小儿的精神状态。
小儿积食的预防与调理
预防措施
合理喂养:对于婴儿,要遵循按需喂养原则,根据小儿的月龄和需求合理调整乳量;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逐步引入适合小儿消化能力的食物。对于较大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控制零食摄入,尤其是高糖、高脂等不易消化的零食。例如,1-3岁儿童每天可安排3餐主食,2-3次加餐,加餐可选择水果、酸奶等易消化的食物。
促进脾胃功能:可以通过适当的小儿推拿等方法来促进小儿脾胃功能,如摩腹,以小儿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摩腹,每次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不同年龄段小儿推拿的力度和方法略有不同,婴儿期推拿力度要轻柔,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增加力度,但要遵循专业的小儿推拿操作规范。
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在小儿积食时,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山药粥等。米粥容易消化,能减轻胃肠负担;山药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山药粥对积食小儿的脾胃有一定调理作用。同时,可适当减少食量,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
运动调理:鼓励小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如饭后半小时左右可让小儿散步等,年龄较小的婴儿可由家长适当抱持进行轻柔的肢体活动,如屈伸四肢等,通过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积食,但要注意避免在进食后立即让小儿进行剧烈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