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是软脑膜受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弥漫性炎症改变,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等类型,有一般和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脑脊液检查等诊断,治疗因类型而异,不同人群患脑膜炎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表现不典型、老年人以意识等为主要表现、免疫低下人群病情易反复难治疗。
脑膜炎的分类及常见类型
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等。肺炎链球菌在儿童中的感染相对较多,而脑膜炎奈瑟菌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例如,在某些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学校等,容易出现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的聚集性发病。
病毒性脑膜炎:常见的有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这种类型在夏季和秋季相对多见,可能与肠道病毒的传播特点相关。另外,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也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
真菌性脑膜炎:常见的有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因为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而引发脑膜炎。
脑膜炎的症状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头痛往往较为剧烈,呈持续性,呕吐可能为喷射性呕吐。
神经系统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惊厥等情况。例如,婴儿患脑膜炎时,可能前囟饱满、张力增高。
脑膜炎的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这是诊断脑膜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蛋白含量、糖含量以及病原体等。细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通常表现为压力升高,外观浑浊,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病毒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压力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含量正常;真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外观可能清亮或微浊,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检查,在脑膜炎急性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有助于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颅内脓肿等。在病情恢复后,可能会有一些轻微的影像学改变,如脑室扩大等。
病原学检查:通过对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病毒分离、真菌涂片及培养等,以明确病原体,这对于针对性治疗非常重要。例如,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是哪种细菌感染,从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脑膜炎的治疗原则
细菌性脑膜炎:一旦确诊,应尽早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要足疗程用药,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
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退热、止惊等,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需要根据病毒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
真菌性脑膜炎: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氟康唑等,同时需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不同人群患脑膜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患脑膜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婴儿可能不会准确表达头痛、呕吐等症状,而是表现为哭闹、拒食、前囟改变等。在护理方面,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囟门情况等。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较快,所以一旦怀疑儿童有脑膜炎的可能,应尽早就诊。
老年人:老年人患脑膜炎时,发热可能不明显,而以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为主要表现。这是因为老年人的机体反应性降低,所以需要仔细观察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行为改变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等,患脑膜炎时,病原体容易持续存在,病情容易反复,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对于这类人群,除了针对脑膜炎进行治疗外,还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