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和扁桃体在解剖位置、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区别。腺样体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儿童时期易增生肥大,可致鼻塞、打鼾等;扁桃体通常指腭扁桃体,位于口咽部,多因病原体反复感染肥大,可引起咽部异物感等。诊断分别通过鼻咽镜等和口咽部检查等,治疗上腺样体肥大轻时保守,严重则手术,扁桃体肥大无症状可观察,反复发作等则手术,儿童和成人因生理特点治疗有差异。
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等,通常所说的扁桃体一般指腭扁桃体,位于口咽部,呈扁卵圆形,表面有10-20个深浅不一的隐窝,是经常接触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部位。
常见病因
腺样体肥大:多由急慢性鼻咽炎反复发作,致腺样体发生病理性增生。儿童时期易患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及流行性感冒等,若反复发作,使腺样体反复受炎症刺激而增生肥大。此外,过敏反应可导致局部水肿而使腺样体肥大,胃肠功能紊乱、变态反应体质、慢性咳嗽等也与腺样体肥大有一定关系。
扁桃体肥大:主要病因是病原体(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反复感染,病原体隐藏于扁桃体隐窝内,感染反复发作使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病原体滋生繁殖而逐渐肥大。另外,邻近器官的炎症如鼻腔、鼻窦的炎症可波及扁桃体,引起扁桃体肥大。
临床表现差异
腺样体肥大:儿童患者主要表现为鼻塞,说话时带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闷等分泌性中耳炎症状。长期张口呼吸可影响面骨发育,出现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等。因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分泌物向咽部倒流,刺激下呼吸道黏膜,常引起阵咳,易并发气管炎。
扁桃体肥大:腭扁桃体肥大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咽部异物感、呼吸不畅,儿童患者可因扁桃体肥大影响吞咽,说话含混不清。肥大的扁桃体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减退和耳鸣。反复发生的扁桃体炎可引起全身并发症,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肾炎等。
诊断方法
腺样体肥大:通过鼻咽镜检查可见鼻咽顶后壁有纵行裂隙的分叶状淋巴组织,表面有脓栓。鼻咽部X线侧位片或CT扫描可测量腺样体的大小,如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宽度比值(A/N比值)大于0.6则提示腺样体肥大。
扁桃体肥大:通过口咽部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有脓点或隐窝口有脓性分泌物,用压舌板挤压舌腭弓时,隐窝口可见黄白色干酪样点状物溢出。同时可结合血常规检查,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有细菌感染。
治疗原则
腺样体肥大:对于症状较轻、不影响呼吸及睡眠的患儿,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注意营养、预防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随着年龄增长,腺样体可逐渐萎缩。若腺样体肥大引起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分泌性中耳炎等,应尽早行腺样体切除术。手术方式主要有腺样体刮除术、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等。
扁桃体肥大:对于扁桃体肥大但无明显症状者,一般无需治疗,注意观察即可。若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每年发作4-5次以上,或已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等并发症,或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应在急性炎症消退后2-3周行扁桃体切除术。手术方法有扁桃体剥离术、扁桃体挤切术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群体:儿童时期腺样体和扁桃体都处于相对活跃的阶段,腺样体肥大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较高,且儿童的腺样体面容等表现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保守治疗等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式。对于扁桃体肥大的儿童,反复的扁桃体炎症可能会影响其免疫功能和生长发育,需密切关注炎症发作频率和对全身的影响。
成人群体:成人的腺样体一般已萎缩,成人的扁桃体肥大多由反复炎症刺激引起,成人扁桃体肥大的治疗决策相对更注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如是否严重影响呼吸、吞咽等功能,以及是否有全身并发症等情况来决定是否手术。
总之,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肥大在解剖位置、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