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康复工程辅助训练。物理治疗有针对各年龄段偏瘫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有一定肌力基础患者的肌力训练;作业治疗包含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和有一定基础患者的手工操作训练;康复工程辅助训练涵盖维持肢体姿势与矫正畸形的矫形器使用和日常生活辅助活动的辅助器具使用。
一、物理治疗
1.关节活动度训练
针对人群:适用于各年龄段偏瘫患者,尤其是存在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
: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偏瘫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肘关节的屈曲、伸展,腕关节的背伸、掌屈,指关节的屈伸等。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度调整活动幅度和力度。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僵硬,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为后续的运动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2.肌力训练
针对人群:适用于有一定肌力基础的偏瘫患者,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包括主动运动和辅助主动运动。对于肌力0-1级的患者,可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方法来促进肌肉收缩;当患者肌力达到2级时,可在助力下进行关节活动;当肌力达到3级时,患者可进行主动的抗重力运动,如仰卧位直腿抬高训练(训练髋关节屈曲肌群肌力)、坐位下伸膝训练(训练膝关节伸展肌群肌力)等;当肌力达到4级及以上时,可进行抗阻训练,如手持小重量物体进行屈伸肘、腕等动作。肌力训练可以逐步增强偏瘫肢体的肌肉力量,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例如,在进行抗阻训练时,根据患者的肌力情况选择合适的阻力,以患者能够耐受且能完成一定次数的动作为宜。
二、作业治疗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针对人群:适用于所有偏瘫患者,尤其是需要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
:包括穿衣训练(教患者如何穿脱偏瘫侧的衣服,如先穿患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进食训练(训练患者用偏瘫手使用餐具进食,如用勺子舀取食物送入口中)、洗漱训练(包括刷牙、洗脸等动作的训练,教导患者如何利用偏瘫侧肢体配合完成)、如厕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要考虑其年龄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简单方式进行训练,如选择色彩鲜艳、操作简单的餐具等;对于老年患者,要注重训练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确保患者在训练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
2.手工操作训练
针对人群:适用于有一定认知和肢体功能基础的偏瘫患者。
:包括编织、拼图、使用手工工具进行简单制作等。例如,让患者进行简单的编织动作,如用毛线编织小物件,这可以锻炼患者的手指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手工操作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上肢功能,还能激发患者的兴趣,增强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在进行手工操作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工项目,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进行,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手部皮肤,避免受伤。
三、康复工程辅助训练
1.矫形器的使用
针对人群:适用于存在肢体畸形或需要维持关节位置的偏瘫患者。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矫形器,如腕关节矫形器可保持腕关节在功能位,防止腕下垂;足矫形器可矫正足下垂、内翻等畸形。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要选择可调节的、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的矫形器,并且要定期调整矫形器的参数以适应患儿的生长。矫形器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正确的肢体姿势,预防和纠正畸形,为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肢体位置基础。
2.辅助器具的使用
针对人群:适用于日常生活中需要辅助器具来完成活动的偏瘫患者。
:包括轮椅、拐杖、助行器等。对于行动不便的偏瘫患者,轮椅可以帮助其实现自主移动;拐杖和助行器可以为患者提供支撑,辅助患者行走。在选择和使用辅助器具时,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活动环境进行合理选择。例如,在室内环境中,患者可以根据自身平衡能力选择合适的助行器;在户外等环境中,可能需要使用拐杖或轮椅。辅助器具的正确使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独立性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