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受生物学、生活方式、其他健康等多因素影响,基因因素致淀粉样蛋白代谢异常,神经递质紊乱;缺乏体力活动、吸烟酗酒、饮食不均衡等生活方式增加风险;心血管疾病、头部外伤、社会心理因素等也与之相关,如心血管病影响脑供血,头部外伤损伤大脑,不良心理状态致神经内分泌等失衡。
一、生物学因素
(一)基因因素
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是老年痴呆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APP)、早老素1基因(PS1)和早老素2基因(PS2)的突变可导致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AD),这些基因突变会引起淀粉样蛋白代谢异常,过多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在大脑中形成斑块,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研究表明,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家族成员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发病年龄往往较早。
(二)神经递质紊乱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的失衡与老年痴呆症密切相关。乙酰胆碱是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中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受损,导致乙酰胆碱水平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记忆、认知等功能。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过量的谷氨酸会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生活方式因素
(一)缺乏体力活动
长期缺乏规律的体力活动会增加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缺乏运动的人群血液循环相对较慢,大脑的血液供应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大脑的新陈代谢。有研究显示,经常进行适度体力活动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比缺乏体力活动的老年人低。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的老年人,大脑的认知功能衰退速度相对较慢。
(二)吸烟与酗酒
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减少大脑的血液供应,同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等会损伤神经细胞。长期酗酒会导致大脑萎缩,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和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多项研究发现,吸烟人群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长期大量饮酒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也显著增加。例如,吸烟超过20年的人群,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约50%;酗酒超过10年的人群,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较正常饮酒人群高出数倍。
(三)饮食不均衡
长期饮食不均衡,缺乏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物等,而高脂肪、高糖、高盐饮食占比较大,会增加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例如,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会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过高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相关。研究表明,饮食中富含抗氧化剂的人群,大脑受到氧化损伤的程度较轻,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相对较低。
三、其他健康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狭窄、硬化,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例如,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的压力,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或堵塞,长期高血压还会引起脑小血管病变,影响大脑的微循环。糖尿病会导致血糖代谢异常,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细胞和血管,增加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有统计数据显示,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比血压正常的老年人高约3倍;糖尿病患者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
(二)头部外伤
严重的头部外伤,如交通事故、摔倒等导致的头部撞击,可能会增加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头部外伤会引起大脑组织的损伤,导致神经细胞受损和炎症反应,长期来看可能会加速大脑的衰老和神经退行性变。研究发现,有严重头部外伤史的人群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头部外伤史的人群。例如,经历过一次严重头部外伤的人群,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约2倍。
(三)社会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孤独、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下,会影响大脑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神经递质失衡和炎症反应增加。孤独感会使大脑分泌的一些激素和神经递质发生变化,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研究表明,长期抑郁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比心理健康的老年人高约2-3倍。例如,独居且长期情绪低落的老年人,大脑的认知衰退速度明显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