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脱水需先判断程度,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度及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同时要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皮肤和饮食护理,早产儿及有基础疾病宝宝需特殊谨慎处理,及时正确判断脱水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密切观察护理才能保障宝宝健康恢复。
一、判断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宝宝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唇黏膜稍干;尿量稍减少。这是因为机体丢失的水分占体重的5%以下,对宝宝整体生理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2.中度脱水:宝宝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黏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此时机体丢失的水分约为体重的5%-10%,会对宝宝的循环等生理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3.重度脱水:宝宝呈重病容,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皮肤发灰或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度凹陷,眼闭不合,两眼凝视;哭时无泪;口唇黏膜极干燥;尿量极少或无尿,可伴有休克症状,如心音低钝、脉细数、血压下降等。机体丢失的水分超过体重的10%,会严重影响宝宝的生命体征和各器官功能。
二、补充水分的方法
1.口服补液
轻度脱水:可以给予口服补液盐。对于6个月-2岁的宝宝,每丢失100ml体重的水分,需要补充50-100ml的口服补液盐溶液。可以少量多次给予,每1-2分钟喂5-10ml,约4-6小时纠正脱水。
对于不能口服或呕吐明显的宝宝:如果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在每次呕吐后少量多次(每10-15分钟喂5-10ml)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如果是较大婴儿及儿童,可使用静脉补液,但在情况允许口服时应尽早转为口服补液。
2.静脉补液
中度及重度脱水:需要及时进行静脉补液。静脉补液要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等原则。首先快速补充累积损失量,根据脱水程度计算,轻度脱水约50ml/kg,中度脱水5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用2/3张-等张含钠液在8-12小时内输入;然后补充继续损失量,一般按每天10-40ml/kg计算,用1/3-1/2张含钠液;最后补充生理需要量,一般按每天60-80ml/kg计算,用1/4-1/5张含钠液。
三、观察与护理
1.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等情况。如果宝宝精神逐渐好转,尿量逐渐增多,说明脱水在改善;如果出现精神持续萎靡、尿量无增加甚至减少、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情况,提示可能有其他并发症或脱水纠正不顺利,需及时就医。
对于小婴儿,要注意前囟的饱满程度,前囟凹陷是脱水的表现之一,前囟恢复饱满提示脱水有所纠正。
2.皮肤护理
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因为脱水时皮肤弹性差,容易发生皮肤破损和感染。勤换尿布,每次更换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可适当涂抹护臀霜。
对于皮肤干燥的宝宝,可适当涂抹婴儿润肤霜,但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
3.饮食护理
在宝宝脱水纠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对于婴儿,继续母乳喂养,若为人工喂养,可给予稀释的牛奶,然后逐渐增加浓度和量。较大婴儿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的生理功能更不完善,对脱水的耐受能力更差,发生脱水时病情变化更快。在补充水分时要更加谨慎,补液速度要更慢,密切监测体重、出入量等情况,严格遵循补液原则,防止补液过多或过少对早产儿的各个器官造成不良影响。
2.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宝宝,发生脱水时处理更为复杂。在补充水分和补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补液量和补液速度需要更精确地调整,同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如先天性心脏病宝宝要注意心率、呼吸等情况,肾功能不全宝宝要注意尿量、肾功能指标等。
总之,宝宝脱水需要及时正确地判断脱水程度,并采取相应的补充水分措施,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做好护理工作,对于特殊人群的宝宝更要谨慎处理,以保障宝宝的健康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