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型及寻常型银屑病有定义与临床表现,斑块型好发于四肢伸侧等,寻常型包括点滴状等;病理上斑块型有特定表现,寻常型亚型病理与斑块型类似;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等相关,遗传是多基因病,免疫是T细胞介导异常;治疗有局部和系统治疗,局部用激素、维D3衍生物等,系统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中需考虑不同人群因素及生活方式等。
寻常型银屑病:是银屑病中最常见的类型,除了上述斑块型的表现外,还包括点滴状银屑病等其他亚型。点滴状银屑病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表现为分散的、直径1-10mm大小的丘疹,呈点滴状分布,上覆少量鳞屑,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等诱因。寻常型银屑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病情轻重程度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局部少量皮疹,重者可全身泛发。
病理特点
斑块型银屑病: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质层内有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的Munro微脓肿,表皮突延长,棘层增厚,表皮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迂曲,乳头上方表皮变薄。
寻常型银屑病(包括斑块型等亚型):基本病理改变与斑块型类似,但不同亚型可能在具体的表皮增厚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等细节上有一定差异,总体均体现为表皮增生、角化异常及炎症细胞浸润的病理特征。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两者都与遗传有密切关系,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银屑病患者,个体发病风险会增加。对于不同亚型的银屑病,遗传易感性在不同个体中的表现可能因具体的致病基因组合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总体遗传背景是共同的基础。
免疫因素:均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寻常型银屑病包括斑块型等亚型,都是由于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表皮细胞过度增殖和炎症反应。例如,Th1和Th17细胞等免疫细胞亚群的活化,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7等,参与了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引发银屑病的病理过程。年龄方面,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以及可能存在的感染等诱因导致免疫失衡有关;而成年人发病可能与长期的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相关。性别方面,男女发病无绝对的显著差异,但在不同年龄段可能有一定的发病倾向差异。生活方式方面,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感染等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无论是斑块型还是其他寻常型银屑病亚型,这些因素都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而发挥作用。有银屑病家族病史的人群,在面对上述诱发因素时,更容易发病或使病情加重。
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对于轻度的斑块型银屑病和其他寻常型银屑病亚型,均可采用局部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等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在儿童、面部等特殊部位使用时需谨慎,要考虑年龄因素对药物吸收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儿童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软膏,可抑制表皮细胞增殖,诱导分化,适用于斑块型等寻常型银屑病,一般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可能会引起局部刺激症状。
系统治疗:对于病情较重、局部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考虑系统治疗。如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风险,在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儿童一般不首选免疫抑制剂治疗。生物制剂近年来在银屑病治疗中应用较多,对于斑块型银屑病等寻常型银屑病的重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如依那西普等,但生物制剂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要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是否有感染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使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合理作息,适当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感染是常见的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因素,这对各年龄段、男女患者都是需要重视的方面。特殊人群如孕妇,银屑病的治疗需非常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以安全的局部治疗为主,尽量避免系统用药;老年人患银屑病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药物时需更加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