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肌肉痉挛、运动协调性差)、感觉障碍(包括浅感觉异常、深感觉障碍)、认知障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言语障碍(包括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吞咽障碍(包括吞咽困难)、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焦虑),不同方面的障碍在不同年龄段偏瘫患者中表现及影响各异,如肌肉痉挛常见于约70%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在30%-50%偏瘫患者中出现等。
运动协调性差:患者在进行肢体运动时,难以完成精准、协调的动作,如伸手取物时,手部可能出现震颤、动作迟缓且不准确的情况。这是因为大脑对肌肉的协同运动控制障碍,导致肢体运动的协调性下降,在各年龄段的偏瘫患者中均较为常见,尤其在老年偏瘫患者中,由于神经系统老化,恢复相对更慢。
感觉障碍
浅感觉异常:包括触觉、痛觉等异常,患者可能对患侧身体的触觉不敏感,或者痛觉阈值改变,对疼痛刺激的感受与健侧不同。比如,患侧皮肤被轻触时,患者感觉不如健侧明显,而对疼痛刺激可能表现为过度敏感或迟钝。这与中枢神经系统对感觉信号的处理异常有关,在不同病因导致的偏瘫中均可能出现,如脑外伤后偏瘫患者也会有类似的浅感觉障碍表现。
深感觉障碍:涉及关节位置觉、运动觉等,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患侧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导致在运动时不能很好地调整肢体位置。例如,闭眼时难以准确说出患侧手指的位置,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运动和平衡能力,在偏瘫患者中较为普遍,尤其是长期未得到有效康复训练的患者,深感觉障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认知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偏瘫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情况,在进行康复训练或日常生活活动时,容易被外界干扰,导致训练效果不佳或日常生活操作失误。这与脑部病变影响了认知相关脑区的功能有关,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常见,尤其是病变累及额叶等与注意力相关脑区的患者,不同年龄的偏瘫患者都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老年患者由于本身认知功能可能有一定衰退,更容易受影响。
记忆力减退:表现为对近期发生的事情记忆困难,如忘记刚刚学习的康复训练方法、忘记物品放置的位置等。脑部损伤导致记忆相关脑区功能受损是主要原因,在各种病因引起的偏瘫中均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对于儿童偏瘫患者,由于大脑仍在发育阶段,记忆力减退可能会对其学习和康复产生更显著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
言语障碍
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表达困难,只能说出简单的词语,且言语不流畅。这是由于大脑语言运动中枢受损所致,常见于脑卒中累及布洛卡区的患者,不同年龄的偏瘫患者均可发生,若儿童出现偏瘫伴有运动性失语,会严重影响其语言发育和社交能力,需要早期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康复训练。
感觉性失语:患者能流利说话,但内容缺乏逻辑,且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病变多累及大脑颞上回等感觉语言中枢,在偏瘫患者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会对患者的沟通交流造成极大障碍,各年龄段的偏瘫患者都可能面临此问题,尤其是成人偏瘫患者,会影响其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交流和社会参与。
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偏瘫患者可能出现吞咽时食物难以顺利通过咽部和食管的情况,严重时可导致误吸,引起肺炎等并发症。这是因为支配吞咽动作的神经和肌肉功能受损,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在老年偏瘫患者中,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吞咽障碍的发生率更高,且误吸风险更大,需要在饮食护理等方面特别注意,如调整食物质地、采取合适的进食体位等。
心理障碍
抑郁:偏瘫患者由于身体功能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自卑等。据统计,约30%-50%的偏瘫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能发生,老年偏瘫患者由于社会角色变化和身体不适等因素,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干预。
焦虑:患者可能对自身病情恢复担忧,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等。偏瘫患者对康复预后的不确定感会导致焦虑,各年龄段的患者均可能存在,儿童偏瘫患者由于对疾病和身体变化的不理解,焦虑情绪可能通过哭闹、拒绝配合等方式表现出来,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安抚和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