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有特定症状表现、影像学特征,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还伴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相关表现,症状上有一般症状及多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上CT和MRI各有特点,不同人群表现因自身情况有别,危险因素会有相应自身表现来体现其关联。
一般症状: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常见于一些无症状的腔隙状态。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其头痛程度和性质多样,部分患者表现为轻微的头部胀痛,可能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颅内环境改变有关;头晕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会感觉头部昏沉、不清醒,活动后可能加重。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等其他症状。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手臂抬举无力,拿东西困难,走路时一侧下肢行走费力等情况,这是由于腔隙性梗塞影响了皮质脊髓束,导致运动传导通路受损。
纯感觉性卒中:主要表现为一侧身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可累及面部、上肢、下肢等部位。感觉障碍的范围和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仅表现为轻微的手指尖麻木,有的则是半侧身体的广泛感觉减退,这是因为病变累及了丘脑等感觉传导相关的部位。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伴有共济失调,如行走时步态不稳,肢体动作不协调等。这是由于腔隙性梗塞同时影响了皮质脊髓束和脊髓小脑束等,导致运动和平衡功能受到影响。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说话不清(构音障碍),同时伴有一侧手的笨拙,精细动作困难,如写字不灵活、拿筷子夹东西不稳等。病变多位于脑桥基底部或内囊膝部,影响了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的部分纤维。
影像学特征
头颅CT表现: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脑部深部的单发或多发的小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楚,直径一般在2-15mm之间,好发部位多为基底节区、丘脑、脑桥、内囊等部位。
头颅MRI表现:是诊断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更敏感的方法,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数量、部位和大小等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脑血管调节能力下降等因素,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例如,部分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稍有减退等,而这些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正常的衰老表现,需要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表现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比如,高血压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差,腔隙性梗塞后可能导致血压波动更大,加重病情;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会影响神经和血管的修复,使得腔隙性脑梗塞的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复发。
女性与男性: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在性别上有显著的特征性表现差异,但在一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和病情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在血脂代谢等方面与男性有所不同,从而影响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和发展风险。
伴随的危险因素表现
高血压相关表现:患者可能有血压长期偏高的历史,测量血压时可发现收缩压和(或)舒张压高于正常范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与血压升高相关的症状,这提示高血压是导致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脑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腔隙性梗塞。
糖尿病相关表现:糖尿病患者可能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或者有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情况,通过血糖检测可发现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异常等,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促进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
高脂血症相关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通过血脂检查可发现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升高,高脂血症会使血液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脑血管的供血,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