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引流致分泌性中耳炎进而影响听力。不同年龄段影响有特点,儿童期影响语言发育,婴幼儿期易被忽视。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耳部及听力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可改善部分听力,手术切除后多数听力可恢复。特殊人群儿童需家长密切观察、早期干预,术后关注听力恢复。
不同年龄段腺样体肥大对听力影响的特点
儿童期:儿童时期是腺样体增生的高峰期,3-5岁时腺样体多呈生理性肥大,6岁以后逐渐开始萎缩,但部分儿童可能因反复炎症刺激等因素导致病理性肥大。在儿童期,腺样体肥大会对听力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由于儿童处于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受损可能会影响其语言发育,导致说话不清、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例如,有研究发现,腺样体肥大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其言语识别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婴幼儿期:婴幼儿期腺样体相对较大,若发生肥大,更容易堵塞咽鼓管咽口。由于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耳部不适,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听力受损可能会影响其对声音的感知,进而影响其听觉发育和行为发展。比如,可能会出现对声音反应迟钝、睡眠中易惊醒等表现。
腺样体肥大影响听力的临床表现
听力下降:患儿可表现为听力减退,对周围的声音反应不灵敏。在儿童中,可能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要求别人重复说话等情况。通过听力检查,如纯音测听等可发现气导听力下降,一般以传导性聋为主,这是因为中耳积液导致声音传导受阻。
耳鸣: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耳鸣症状,表现为耳内嗡嗡声等,但儿童往往较难准确描述耳鸣的感受,可能仅表现为烦躁不安等。
耳闷胀感:患儿会感觉耳朵有闷塞感,如同耳朵被堵住一样,这是由于中耳负压及积液导致的中耳内压力异常所致。
腺样体肥大影响听力的诊断与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症状出现时间、是否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听力下降的程度及发展变化等情况。例如,询问家长患儿是否经常感冒,感冒后听力下降是否加重等。
耳部检查:通过耳镜检查可观察鼓膜的情况,如鼓膜是否内陷、是否有积液(表现为鼓膜呈琥珀色或橘黄色,可见液平面等)。
听力检查:纯音测听是评估听力的重要方法,可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声导抗检查对于诊断分泌性中耳炎具有重要价值,可出现鼓室图B型或C型,B型鼓室图提示中耳积液,C型鼓室图提示咽鼓管功能不良。
腺样体肥大影响听力的治疗及对听力恢复的影响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腺样体肥大且听力轻度受损的患儿,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等,以减轻腺样体炎症和肿胀,改善咽鼓管通气。一般经过规范的保守治疗,部分患儿的中耳积液可吸收,听力逐渐恢复。例如,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咽部黏膜炎症,缓解腺样体肥大对咽鼓管的堵塞。
手术治疗:当腺样体肥大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合并分泌性中耳炎长期不愈时,需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手术切除腺样体后,咽鼓管咽口堵塞的情况得到解除,中耳的通气和引流恢复,听力可逐渐改善。研究显示,腺样体切除术后,约80%-90%的患儿分泌性中耳炎可得到治愈,听力也随之恢复正常。但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手术需要谨慎评估,要充分考虑手术风险和患儿的耐受情况。对于儿童患者,手术一般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需要注意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以促进听力的良好恢复。
特殊人群(儿童)腺样体肥大影响听力的注意事项
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耳部不适,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如是否对声音反应迟钝、是否经常抓耳、睡眠是否安稳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儿童就医检查。
重视早期干预:对于儿童期的腺样体肥大,要重视早期干预。如果发现有腺样体肥大影响听力的情况,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避免因为听力受损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等。例如,在儿童语言发育关键期,及时恢复听力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术后护理关注听力恢复:对于接受腺样体切除术的儿童,术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听力恢复情况,定期进行听力复查,确保听力能够顺利恢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