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是因脑部疾病引起的综合征,涉及多种认知域损害及非认知精神行为、日常生活能力改变,记忆力下降非唯一表现,认知功能方面有注意力、语言、执行、视空间功能障碍等,非认知精神行为方面有情绪情感异常、人格改变、睡眠障碍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自理能力下降,临床需综合考量相关症状改变以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方面
注意力障碍:痴呆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例如在进行简单的对话或活动时,容易被外界干扰,无法持续专注于当前任务。研究发现,约半数以上的痴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力缺陷,这会影响其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活动。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随着认知功能的逐渐衰退,注意力障碍可能更早出现,且会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
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言语表达和理解困难。患者可能出现找词困难,说话时用词不当或难以组织语言来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理解他人话语时也可能出现障碍,例如难以理解复杂的指令或对话内容。对于有基础语言能力的患者,这种语言功能的改变会显著影响其沟通交流能力,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度。不同性别在痴呆发展过程中语言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在发病年龄上可能有所不同,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等变化,痴呆发病后语言功能障碍的进展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
执行功能障碍:执行功能包括计划、组织、解决问题等能力。痴呆患者可能在这些方面出现问题,例如难以制定合理的日常活动计划,如购物、做饭等,在面对简单的问题时也不能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执行功能的受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使其在复杂的生活场景中难以应对。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脂高糖饮食等的人群,患痴呆后执行功能障碍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损害脑部的神经功能,加重认知功能的衰退。
视空间功能障碍:表现为对空间关系的感知和判断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出现迷路、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距离等情况,例如在熟悉的环境中也会走失,或者在使用餐具时难以准确将食物送到口中。视空间功能障碍在痴呆早期可能就会出现,并且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对于有脑部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患痴呆后视空间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因为脑血管疾病会直接影响脑部与空间感知相关的区域的功能。
非认知精神行为方面
情绪和情感异常:痴呆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变化。例如,患者可能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感到焦虑不安,或者情绪低落,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情绪和情感的异常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周围人的相处。女性痴呆患者在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情绪情感异常可能相对更为突出,而有长期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痴呆后情绪情感异常的表现可能更严重。
人格改变:患者的人格可能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原本开朗的人变得孤僻、自私,或者原本节俭的人变得挥霍无度等。人格改变会使患者的行为和社交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困扰。不同年龄的痴呆患者在人格改变的表现上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患痴呆后人格改变可能与脑部衰老导致的神经递质等变化有关,而年轻人患痴呆(如由遗传等因素导致的早发性痴呆)时人格改变的表现可能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先天性异常相关。
睡眠障碍:痴呆患者常出现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睡眠中频繁觉醒、睡眠倒错等。睡眠障碍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身体状况。对于有睡眠呼吸暂停等基础疾病的痴呆患者,睡眠障碍可能更为严重,因为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脑部缺氧,加重痴呆的病情。
日常生活能力方面
自理能力下降:患者在穿衣、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自理方面会出现困难。例如,穿衣时不能正确搭配衣物、扣纽扣等;进食时可能会洒饭、咀嚼吞咽困难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会使患者对他人的依赖增加,需要家人或护理人员的照顾。在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痴呆患者中,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速度可能更快,因为多种疾病共同作用会进一步损害身体的机能和认知功能。
总之,痴呆患者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记忆力下降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临床医生在诊断和评估痴呆患者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认知和非认知症状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