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分为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和急性出血性脑中风,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可通过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控制血压等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需一般治疗、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调控血压、手术治疗;康复治疗要早期介入,进行肢体、语言认知等康复;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有特殊生活方式、有基础病史人群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需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进行治疗和康复。
一、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
(一)静脉溶栓
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能使部分患者恢复。
(二)血管内治疗
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中风,发病6-24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能开通闭塞血管,改善预后。适合人群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发病时间、血管闭塞部位等情况。
(三)抗血小板治疗
在无禁忌证时,一般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但需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老年患者需关注胃肠道等出血风险。
(四)控制血压
脑中风后血压会有波动,一般要谨慎降压,初始血压不宜降得过低。如果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谨慎降压;如果血压不是很高,如180-220/100-120mmHg之间,可在密切监测下缓慢降压。要考虑患者的基础血压、发病时间等因素,比如发病早期血压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过度降压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
二、急性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对于有头痛、烦躁等症状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静、止痛等对症处理,但要避免使用影响呼吸和血压的药物。
(二)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常用甘露醇等药物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需根据患者的颅内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减退,更要谨慎使用。
(三)调控血压
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可适当降压,使血压控制在略高于发病前的水平。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
(四)手术治疗
对于大量脑出血、有明显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如去骨瓣减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时机和适应证需严格评估,比如患者的意识状态、血肿量等。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介入
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康复方案需个体化制定。比如年轻患者可能康复潜力较大,可适当增加康复训练强度;老年患者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避免过度疲劳。
(二)肢体功能康复
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等。例如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步行训练等,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
(三)语言、认知等康复
如果患者存在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要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和认知康复训练。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认知康复训练则针对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等方面进行训练。
四、特殊人群脑中风治疗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系统情况。药物选择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抗血小板药物与降糖药、降压药等的相互影响。康复治疗要更加注重安全和循序渐进。
(二)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脑中风治疗中要考虑月经周期、妊娠(虽然脑中风发生在妊娠相关情况相对较少,但需特别注意)等因素。在药物使用上,某些药物对女性的影响可能与男性不同,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三)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如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在治疗后要强调戒烟限酒的重要性,因为吸烟和酗酒是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预防脑中风复发。
(四)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合理范围,预防糖尿病相关的微血管病变等加重脑中风病情;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如心房颤动患者,要注意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评估出血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