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孩子有多种症状表现,诊断需观察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有原则和常用药物,家长要给予心理支持和教育引导,孩子要自我管理情绪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来应对抽动症。
一、抽动症孩子的症状表现
抽动症孩子会出现多种不自主的、反复的、无目的的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早期多表现为简单运动抽动,比如眨眼、耸肩膀、摇头等,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复杂运动抽动,如蹦跳、旋转、模仿他人动作等;发声性抽动早期可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声等简单发声抽动,之后可能出现复杂发声抽动,如重复言语、模仿言语、说污秽语言等。不同年龄的孩子症状可能有所差异,一般学龄前儿童以简单运动抽动为主,学龄期儿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可能都会出现,且症状相对更复杂。
二、抽动症孩子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会详细观察孩子的抽动症状,包括抽动的部位、频率、形式、发生时间等。例如观察孩子是否频繁眨眼,每天眨眼次数大概有多少,抽动是间歇性还是持续性等。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比如检查神经系统,看是否有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异常运动等。
3.辅助检查:可能会借助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脑电图主要是排查是否有脑部异常放电情况,头颅影像学检查用于排除脑部结构异常导致的抽动症状。
三、抽动症孩子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1.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针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比如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抽动症状,教导孩子如何应对因抽动带来的焦虑、自卑等情绪。对于学龄期孩子,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让他们理解自己的症状不是故意的,减少因症状产生的心理压力。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让孩子通过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因为紧张可能会加重抽动症状。例如让孩子闭上眼睛,慢慢地深呼吸,感受腹部起伏,每次深呼吸持续几秒,重复多次;或者指导孩子从头部开始,依次收紧和放松身体各部位的肌肉,达到全身放松的状态。
2.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需要10-13小时睡眠时间,学龄期儿童需要9-11小时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孩子身体和心理的稳定,对抽动症状的缓解有帮助。
避免过度刺激:减少孩子接触过多电视、电脑游戏等容易引起兴奋的媒体内容。同时,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刺激,营造相对轻松的氛围。比如控制孩子每天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避免让孩子参与过于紧张激烈的竞争活动等。
四、抽动症孩子的药物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
1.药物治疗原则:药物治疗一般是在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考虑。用药时要权衡药物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根据孩子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孩子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常用药物: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可能会用到硫必利等药物。硫必利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不同孩子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使用时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等。不过要注意低龄儿童使用药物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五、特殊人群(抽动症孩子)的温馨提示
1.家长方面
心理支持: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支持,不要因为孩子的抽动症状而过度指责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理解。例如当孩子因为抽动被同学嘲笑时,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症状,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教育引导:在学校教育方面,家长要与老师积极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病情,避免老师对孩子的抽动症状产生误解而给予不恰当的批评等。老师可以在班级中向其他同学解释孩子的抽动是一种疾病表现,引导同学们理解和帮助患病孩子。
2.孩子自身
自我情绪管理:鼓励孩子学习一些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当出现抽动症状感到焦虑时,尝试用之前学到的放松训练等方法来缓解情绪。比如在学校感到紧张时,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简单的深呼吸放松。
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孩子自己要坚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同时避免接触过度刺激的因素,如不沉迷于手机游戏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症状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