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需从隔离与环境、病情观察、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入手。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1周左右,保持环境清洁通风、定期消毒;密切监测体温、神经系统、呼吸循环情况;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提供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饮食;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患儿需特殊关注与护理。
一、隔离与环境
1.隔离措施: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患儿应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防止疾病传播。这是因为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等方式扩散,隔离可有效阻断传播途径。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其活动范围,避免在公共场合长时间逗留。
2.环境清洁:保持患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患儿的玩具、餐具、衣物等进行定期消毒,如玩具可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浸泡15-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二、病情观察
1.体温监测: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可出现高热。每4-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10-15分钟。但要注意避免用酒精擦拭,因为婴幼儿皮肤薄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导致中毒。对于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精神萎靡等症状的患儿,需及时就医。
2.神经系统观察:观察患儿是否有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因为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例如,若患儿突然出现频繁呕吐,呈喷射性呕吐,同时伴有精神极度萎靡,应高度警惕脑炎等并发症的可能,需立即送往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呼吸循环观察:留意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是否正常,有无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情况,以及心率、面色等循环方面的变化。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出现呼吸浅快、节律不整,心率增快等表现。如果发现患儿呼吸急促,超过40次/分钟,或者心率明显增快,超过160次/分钟,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送医。
三、皮肤护理
1.皮疹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衣物摩擦皮疹。对于皮疹处,要注意保持干燥,如有疱疹,不要自行挑破,防止继发感染。可以用碘伏等温和的消毒剂轻轻涂抹疱疹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如果皮疹出现破溃,要加强局部护理,及时清理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一些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
2.口腔护理:注意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保持口腔黏膜湿润,避免口腔黏膜干燥引起疼痛加重。如果口腔内疱疹较多,影响进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局部喷雾或凝胶来缓解疼痛,促进口腔黏膜修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选择: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牛奶、鸡蛋羹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坚硬、过热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口腔黏膜和皮疹,加重患儿的不适。例如,辛辣食物可能会导致口腔疼痛加剧,过热的食物可能会烫伤口腔和胃肠道黏膜。
2.保证营养摄入:确保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可以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苹果、橙子、菠菜等),维生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但要注意将蔬菜水果制成适合患儿食用的形式,如榨汁、切碎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和治疗。在隔离期间,要给予婴幼儿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满足其情感需求,同时注意其日常的生活起居,如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2.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果患儿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患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会更复杂。对于这类患儿,除了按照手足口病常规护理外,还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相关症状变化,例如患有哮喘的患儿要注意观察呼吸情况,防止手足口病诱发哮喘发作加重。要及时与医生沟通患儿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制定更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