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常见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表现为皮肤白斑,累及多部位。病因有自身免疫、遗传、神经精神、黑素细胞自身破坏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皮肤、黏膜表现及不同人群特点。诊断靠临床表现、伍德灯、皮肤镜、组织病理检查,需与贫血痣、无色素痣、花斑癣、白色糠疹鉴别。
一、定义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表现为皮肤出现白斑。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黑素细胞功能消失或受损有关,可累及皮肤、黏膜,甚至眼睛等部位。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自身免疫因素
患者体内存在针对黑素细胞的自身抗体,如抗黑素细胞抗体等,这些抗体可破坏黑素细胞,导致黑素合成减少。例如,多项研究表明,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自身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在白癜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与白癜风伴发,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
(二)遗传因素
白癜风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多个基因与白癜风的发病相关。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会增加个体患白癜风的风险。家族中有白癜风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单卵双生子中两人同时患白癜风的概率较高,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并非单一基因决定,而是多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神经精神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诱发或加重白癜风。神经末梢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可能对黑素细胞有损伤作用。例如,在生活中遭遇重大精神刺激后,部分人会出现白癜风病情的加重或新发白斑。
(四)黑素细胞自身破坏学说
黑素细胞合成黑素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如多巴、多巴醌等)过度堆积或代谢异常,可能对黑素细胞自身有毒性作用,导致黑素细胞被破坏。
三、临床表现
(一)皮肤表现
白斑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暴露、摩擦及褶皱部位,如面部、颈部、手部、腕部、腰骶部等。白斑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初期白斑颜色较浅,可为淡白色,随着病情进展,颜色逐渐加深,变为乳白色、瓷白色。白斑处皮肤光滑,无鳞屑、萎缩等改变,边界清楚,有的白斑周围可出现色素沉着环。
根据白斑的分布范围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局限型(白斑局限于某一部位)、散发型(白斑散在分布于多个部位)、泛发型(白斑广泛分布于体表大部分区域)、肢端型(白斑主要发生于四肢末端)、节段型(白斑按神经节段分布)等类型。
(二)黏膜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黏膜白斑,如口腔、阴唇、龟头等部位的黏膜出现白斑。
(三)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但在发病诱因方面可能与外伤、挑食、免疫力发育不完善等因素相关。儿童皮肤较娇嫩,白斑处皮肤对外界刺激更敏感,在护理时需更加注意避免外伤、过度摩擦等。
老年人:老年人白癜风患者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其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但白斑一旦出现,恢复相对较难。
女性:女性白癜风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出现病情变化。妊娠期部分患者白斑可能好转,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加重,这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白斑对容貌的影响,心理压力相对较大,需注重心理疏导。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医生根据典型的白斑临床表现,如白斑的颜色、形态、分布等初步诊断。
伍德灯检查:伍德灯照射下,白癜风白斑呈纯白色,与周围正常皮肤对比明显,有助于明确白斑的范围和边界。
皮肤镜检查:可观察到白斑处黑素细胞消失或减少,血管形态改变等特征性表现,辅助诊断。
组织病理检查:取白斑处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表皮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明显减少或消失,基底层黑素细胞缺失等改变,可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贫血痣:为先天性局限性色素减退斑,出生时即有,摩擦局部时,白斑不发红,周围正常皮肤发红。
无色素痣: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的局限性浅色斑,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持续终身不变,脱色不完全。
花斑癣: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多见于颈部、躯干等部位,白斑上可见细小鳞屑,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
白色糠疹:多见于儿童面部,为圆形或椭圆形色素减退斑,表面有细薄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可自行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