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相关,包括无排卵性月经、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未成熟、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长期服雌激素类药物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致雌激素升高情况;病理分单纯性、复杂性、不典型增生,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及可能贫血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及B超、诊断性刮宫;治疗依年龄及病变类型个体化,青春期调周期促排卵,围绝经期单纯性增生止血调周期,复杂及不典型增生无生育要求多子宫切除,有生育要求密切监测,且需关注不同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一、病因方面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主要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有关。无排卵性月经是常见病因之一,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无排卵,导致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而缺乏孕激素拮抗,从而引起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也常出现排卵功能紊乱,同样可使雌激素相对或绝对增多,引发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此外,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的情况,也会增加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发生风险。
二、病理类型及特点
(一)单纯性增生
1.组织学表现: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增多,腺体囊性扩张,腺上皮细胞呈柱状,无异型性,间质也增多。
2.相关因素:多与长期无排卵相关,一般属于可逆性病变,若能恢复排卵,内膜可恢复正常。
(二)复杂性增生
1.组织学表现:腺体增生明显,排列拥挤,结构复杂,腺体之间间质减少,腺上皮细胞具有异型性,但异型程度较轻,不突破基底膜。
2.相关因素:相对单纯性增生有一定恶变倾向,约3%可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
(三)不典型增生
1.组织学表现:腺体增生显著,细胞异型性明显,腺上皮细胞极性紊乱,细胞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象,且腺体可不同程度地突破基底膜,但无间质浸润。
2.相关因素:属于癌前病变,1/3可在5年内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
三、临床表现
(一)异常子宫出血
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青春期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初潮后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围绝经期女性则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等情况。
(二)其他表现
长期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可能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因内分泌紊乱出现多毛、痤疮等类似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表现(若由多囊卵巢综合征引发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时)。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以及近期用药情况等,了解有无无排卵相关因素、雌激素使用情况等。
(二)妇科检查
一般无特异性体征,可能发现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大等情况。
(三)辅助检查
1.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回声等情况,单纯性增生时内膜可能增厚,呈弥漫性均匀增厚;复杂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时内膜增厚程度可能更明显,且回声不均匀等。
2.诊断性刮宫:是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刮宫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明确子宫内膜增生的类型及有无癌变等情况。对于青春期女性,诊断性刮宫还可起到止血作用;围绝经期女性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时,诊断性刮宫可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
五、治疗原则
(一)根据年龄及病变类型个体化治疗
1.青春期女性:以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可通过使用短效避孕药等药物来调节月经,恢复正常的排卵功能,从而使子宫内膜恢复正常状态。
2.围绝经期女性:若为单纯性增生,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月经量为主,可采用孕激素治疗,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然后脱落;对于复杂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若患者无生育要求,多建议行子宫切除术;若有生育要求,可在密切监测下采用孕激素治疗,并定期进行刮宫等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短效避孕药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要向患者详细说明并密切观察。同时,要注重心理疏导,因为月经紊乱可能会给青春期女性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
2.围绝经期女性:行子宫切除术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等。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等,同时要关注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因为子宫切除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如导致焦虑等情绪,需要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