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子宫内膜,与雌激素长期刺激、肥胖等三联征、遗传等因素有关,表现为阴道流血等,诊断靠病史等及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宫颈癌发生在宫颈部位,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等有关,表现为阴道流血等,诊断靠妇科检查等及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不同人群需个体化处理,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一、发病部位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子宫内膜。
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病变部位在子宫颈。
二、致病因素
子宫内膜癌
雌激素长期刺激: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可使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进而癌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期服用雌激素的绝经后女性等。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这三者被称为子宫内膜癌的三联征,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会增加雌激素的储存和分泌,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内分泌代谢容易紊乱,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
遗传因素: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宫颈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90%以上的宫颈癌伴有高危型HPV感染,如HPV16、HPV18等亚型。
性行为及分娩次数: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16岁、初产年龄小、多孕多产等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增加HPV感染及宫颈损伤的机会。
其他因素:吸烟可增加感染HPV的效应,从而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癌
阴道流血: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有脓血性排液,恶臭。
下腹疼痛及其他:晚期患者可出现下腹疼痛、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宫颈癌
阴道流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晚期为不规则阴道流血。
阴道排液:多数患者有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阴道排液。晚期患者因癌组织坏死伴感染,可有大量米泔样或脓性恶臭白带。
晚期症状: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毒症;晚期可有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
四、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癌
病史采集及妇科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月经史、生育史等,妇科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外形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有无赘生物等;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等。
病理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依据,常用的方法有分段诊刮,即先刮宫颈管,再刮宫腔内膜,将刮出物分别送检。
宫颈癌
妇科检查:观察宫颈局部病变情况,如有无糜烂、赘生物等。
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通过采集宫颈表面及宫颈管内的细胞进行细胞学分类诊断。
高危型HPV检测:可与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于宫颈癌筛查。
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者进行阴道镜检查,观察宫颈病变情况,选择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提高诊断准确率。
病理检查:宫颈和宫颈管活组织检查是确诊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可靠依据。
五、治疗原则
子宫内膜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分期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
放疗:适用于有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局部晚期患者等,可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
化疗: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也可作为术后有高危因素患者的辅助治疗。
宫颈癌
手术治疗:根据临床分期等选择手术方式,如宫颈锥切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等。
放疗:包括根治性放疗及辅助放疗,根治性放疗适用于各期宫颈癌,辅助放疗用于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等。
化疗:常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姑息治疗,也可用于手术或放疗的辅助治疗。
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例如,年轻女性患子宫内膜癌或宫颈癌时,在考虑治疗方案时需更多地兼顾生育功能等问题;老年患者则需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女性、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等,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