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因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致异常子宫出血且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妇科疾病,分无排卵性和排卵性功血,前者多见于青少和围绝经期,后者多在生育期,通过病史、体格、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有一般、药物、手术,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
二、分类及临床表现
(一)无排卵性功血
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功血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甚至大量出血;围绝经期功血则多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逐渐减少,但也有突然增多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不能引起促黄体生成素的高峰,从而不能排卵。
(二)排卵性功血
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常见有两种类型,一是黄体功能不足,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有时月经周期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卵泡期延长、黄体期缩短,导致患者不易受孕或在孕早期流产;二是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可达9-10天,且经量增多。黄体功能不足是由于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所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是因为黄体萎缩不全,内膜持续受孕激素影响,不能如期完整脱落。
三、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以及近期生活状态改变、有无精神创伤等可能影响月经的因素。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以排除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
(三)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和双侧附件的情况,有无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厚度等,一般经阴道超声检查更为清晰。
2.基础体温测定:无排卵性功血者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排卵性功血中黄体功能不足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持续时间短;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基础体温双相,但下降缓慢。
3.激素测定:测定性激素六项等,了解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如雌激素、孕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等的水平,有助于判断内分泌状态。
4.诊断性刮宫:既能明确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又能迅速止血,对于年龄大于35岁、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进行诊断性刮宫。
四、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可给予铁剂、维生素C及蛋白质等,严重贫血者需输血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无排卵性功血
青春期患者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可使用雌激素如苯甲酸雌二醇等止血,随后逐渐减量,然后加用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转化,形成撤退性出血,调整月经周期;也可使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等调整月经周期。
围绝经期患者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为主。常使用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脱落完全,起到药物性刮宫的作用,如黄体酮等;也可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缓慢释放孕激素,减少经量。
2.排卵性功血
黄体功能不足者,一般于排卵后开始补充孕激素,如黄体酮,连用10-14天;也可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进黄体功能。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一般选用孕激素,使黄体及时萎缩,常用药物有黄体酮等。
(三)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用药、无生育要求的近绝经期或绝经期患者,可考虑子宫内膜去除术或子宫切除术。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青春期女性
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月经期间注意个人卫生。由于青春期功血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不完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可自行调整,但如果出血严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因为长期大量出血导致严重贫血等并发症。
(二)围绝经期女性
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子宫内膜的检查,因为围绝经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年龄段。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月经变化情况,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若出现异常阴道出血应及时复诊。
(三)生育年龄女性
有生育要求的排卵性功血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到对生育的影响,在使用药物调整月经周期和内分泌的过程中,应在医生指导下计划受孕,同时要注意黄体功能不足等可能导致的不孕或流产问题,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治疗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