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发病与雌激素等相关,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症状与肌瘤相关,妇科检查子宫有相应表现,超声等辅助检查可助诊断,治疗依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症状与息肉大小等相关,妇科检查宫颈或子宫有相应表现,超声等辅助检查有特点,以手术治疗为主,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及其受体相关,遗传因素也可能起一定作用,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有萎缩趋势。
2.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炎症刺激等有关,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但育龄期女性相对常见。
二、临床表现差异
1.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还可能出现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致尿频、压迫直肠可致便秘等,黏膜下肌瘤还可能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或不孕。
2.子宫息肉:较小的息肉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息肉可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宫颈息肉还可出现接触性出血,尤其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不影响妊娠,但多发性弥漫性子宫息肉可能影响受孕。
三、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区别
1.妇科检查:
子宫肌瘤: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活动度好,黏膜下肌瘤子宫多均匀增大,有时宫颈口扩张,肌瘤位于宫颈口内或脱出在阴道内。
子宫息肉:妇科检查可见宫颈息肉者宫颈口有单个或多个红色、质软而脆的赘生物,大小不一,呈舌形,蒂细长,易出血;子宫内膜息肉妇检时子宫可能无明显异常,或有轻度压痛。
2.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子宫息肉超声表现为宫腔内局限性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形态规则。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子宫肌瘤宫腔镜下可见宫腔内隆起,表面被覆内膜,色泽与周围内膜相似或稍红;子宫息肉宫腔镜下可见单个或多个息肉状肿物,蒂部宽窄不一。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子宫肌瘤病理检查镜下见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排列成束状或漩涡状,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子宫息肉病理检查镜下见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周围有完整的包膜。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年龄的妇女,每3~6个月随访一次;若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致贫血,经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肌瘤压迫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出现相关症状;因肌瘤造成不孕或反复流产;怀疑肌瘤恶变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
2.子宫息肉: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宫颈息肉可暂时观察;对于较大的、有症状的息肉或子宫内膜息肉通常行息肉摘除术或宫腔镜下息肉电切术,术后需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宫颈息肉术后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子宫内膜息肉有复发倾向,术后需定期复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子宫肌瘤可能影响生育,如导致不孕、流产等,需在孕前评估肌瘤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先处理肌瘤再妊娠;子宫息肉也可能影响受孕,息肉较大或多发性息肉可能需要在孕前通过手术去除。
2.绝经后女性:子宫肌瘤绝经后有萎缩可能,一般定期随访即可,但需警惕恶变;子宫息肉绝经后也可能出现,若出现阴道流血等症状需及时检查,排除恶变可能。
3.有基础疾病的女性: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子宫肌瘤或子宫息肉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在病情稳定情况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需考虑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