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偏瘫手臂的康复包含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和康复护理。运动疗法有被动和主动运动;物理因子治疗包括低频电刺激和中频电疗;作业疗法涵盖日常生活活动和手工操作训练;康复护理涉及体位摆放和皮肤护理,各部分针对不同情况有相应操作及注意事项。
一、运动疗法
1.被动运动: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进行偏瘫手臂的关节活动,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肘关节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和旋转等。通过被动运动可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和僵硬,一般每天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的患者,都可以进行适当的被动运动,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损伤。例如,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更要注意力度适中;对于女性患者,在进行肩关节外展等动作时,要根据其身体柔韧性调整幅度。
2.主动运动
早期主动运动: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早期阶段,鼓励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主动运动,如利用健侧手臂带动患侧手臂进行缓慢的屈伸运动,或者让患者尝试自己轻轻握拳、松开等动作。这种主动运动可以刺激神经的恢复,促进肌肉力量的逐渐恢复。一般每天进行3-4次,每次每个动作重复5-10次。不同年龄的患者,主动运动的起始时间和强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主动运动;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高血压等疾病,要注意运动时血压的变化情况,避免因运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
后期主动运动: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增加主动运动的难度和强度。可以进行抗阻运动,例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手臂的拉伸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一般每周可以进行3-5次抗阻运动,每次每个动作进行8-12次。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的患者,更需要通过后期的主动运动来恢复手臂功能,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等。
二、物理因子治疗
1.低频电刺激:通过低频电刺激可以兴奋肌肉神经,促进肌肉的收缩和神经的恢复。可以选择合适的电极放置在偏瘫手臂的肌肉上,频率一般设置在1-100Hz之间,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且有肌肉收缩感为宜。一般每周进行3-5次,每次治疗时间为15-20分钟。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电刺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患者要选择较低的强度;有皮肤破损等情况的患者要谨慎使用低频电刺激。
2.中频电疗:中频电疗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等作用。可以采用干扰电疗法等,将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手臂的不同部位,电流频率一般在2-10kHz之间。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0-30分钟,每周进行3-4次。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要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心血管的反应,避免因中频电疗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
三、作业疗法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例如,训练患者用偏瘫手臂进行穿衣时的抓握、穿脱动作,进食时的拿取餐具等动作。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促进手臂功能的恢复。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时,难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以从简单的玩具操作等类似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开始;对于有认知障碍等病史的患者,需要更耐心地进行引导和训练。
2.手工操作训练:可以进行一些手工操作,如编织、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组装等。通过手工操作训练可以提高手臂的协调性和精细运动能力。一般每周进行2-3次手工操作训练,每次训练时间约为30-45分钟。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喜欢手工制作的患者,手工操作训练可以更好地结合其兴趣,提高训练的积极性。
四、康复护理
1.体位摆放: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例如,将偏瘫手臂置于功能位,肩关节屈曲30°-50°,外展15°-20°,外旋10°-15°;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伸30°-40°等。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体位摆放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注重关节的保护。
2.皮肤护理:由于偏瘫手臂活动不便,容易发生皮肤压疮等问题。要定期为患者翻身,检查手臂皮肤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更要加强皮肤护理,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进行皮肤按摩。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皮肤的状况和护理需求有所不同,如女性患者可能对皮肤外观更在意,要选择合适的皮肤护理产品。



